中国散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散文家档案 > 代表作品

知青回忆录

知青回忆录

    施晓宇

      一

  知青,乃知识青年的简称,属于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广义指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狭义指从1968年开始(更早在1953年起已有知青到农村劳动),到1978年结束的——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插队当农民的年轻人。全国广大知青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劳动当农民的起因是: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根据毛泽东指示,在头版全文转发12月8日《甘肃日报》的《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文章,编者按引用了毛泽东的“最高指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为了响应领袖号召,在头尾10年时间里,以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和肄业生,合称“老三届”作为“带头羊”,带领全国共有近3000万知青前赴后继,上山下乡到农村手握锄头“战天斗地”,或谓“修理地球”(在农村结婚生子的知青即达861万人)。其中包括福建省近30万知青在内。

  实事求是地说,从1966年到1977年,由于城市的初、高中毕业生,绝大多数没有大学可上,又没有就业机会,所以才把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以一种冠冕堂皇的名义送到农村去插队劳动,暂时分散城市就业的压力。结果,表面上是为了锻炼知青,实质上把当年农村本来已经困难的农民吃粮问题弄得更加捉襟见肘,致使许多知青非但没有在农村得到应有的照顾,反而造成与当地农民的口粮及生存矛盾。所以,满怀一腔热血到农村来改天换地的知青到了插队所在地后,发现现实远不及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不禁大感失望。

  当然,通过在农村一段时间的劳动锻炼,也磨练了知青的意志,增强了生存能力,无论现在他们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都难不倒他们。因为这一阶段的经历,是知青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有很多知青,后来纷纷回到原来上山下乡插队的地方,重温当年“战天斗地”的日子,感谢当地农民给予的淳朴关怀。

  说到知青大返城,发生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数年。时间约为1979年至1981年之间。简单说来,知青大返城几乎酝酿成一个重大事件,起因是许多知青眼瞅着上山下乡8年至10年还轮不到招工回城和上大学(工农兵学员)的机会,产生了不满和绝望情绪。于是这些知青通过请愿、罢工(农民工)、卧轨、甚至绝食等抗争方式,强烈要求返城。

  而真正导致中央政府放松政策,促成知青大返城的最大导火线则是安置在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的女知青徐玲先的难产死亡事件。1978年11月,由于上海女知青徐玲先在插队地点西双版纳的非正常死亡,引发大批知青的强烈不满,众多请愿事件此起彼伏。经过广大知青的激烈抗争后,1979年年初,国务院开始允许知青返城,至此,开展10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正式结束。除了少数已经与当地农民结婚生子、落户于农村的知青外,近千万的全国大多数知青很快返回到原本居住的城市。

  二

  转眼,四十多年过去,当年洋溢青春朝气的知识青年、姑娘小伙,而今多已两鬓斑白、腰身佝偻。他们中除少数赶上恢复高考的末班车,改变人生命运外,多数知青虽然自1980年前后陆续返城,但返城后他们在城市中始终处于最底层的社会地位。因为他们把美好的青春留给了改造祖国的穷乡僻壤,结果大龄返城,许多知青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好的工作,连累找不到好的对象。尤其老知青岁数大、工资低、岗位差、没有住房,甚至成为最早下岗的一批......

  但是,谁敢说吃苦耐劳的广大知青不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脊梁?谁敢说百折不挠的广大知青没有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由于命运的不公,让广大知青耽误了大好人生,然而苦难和艰险也锤炼了知青的筋骨,坚定了知青的意志,使他们能承受改革压力,接受命运挑战,勇扛国家重担。这其中,单是由知青行列脱颖而出的全国知名作家就有:

  史铁生、梁晓声、张承志、叶辛、韩少功、竹林、张抗抗、张辛欣、王安忆、铁凝、张蔓菱、郑义、孔捷生、马原、张炜、矫健、李锐、蒋韵、陈村、朱晓平、李晓、陆天明、陆星儿、柯云路、晓剑、郭小东、范小青、林白、老鬼(马波)、苏炜、王小波、邓贤、邓一光......“知青”作家群因此而成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中坚力量。

  同时,作为共和国的脊梁之一,知青出身的国家领导人,仅中共中央政治局9名常委中就有两人: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5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有5人当过知青:除习近平、李克强外,还有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张德江;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出身知青的省部级领导人则有:

  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马馼;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王毅;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

  湖北省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省长王国松,省政协主席杨松;

  陕西省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际,省长赵正永,省政协主席马中平;

  甘肃省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省长刘伟平,省政协主席冯健身;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毅,自治区主席王正伟,自治区政协主席项宗西;

  江苏省长李学勇;

  山东省长姜大明等。

  在目前31省份100位省级正职领导中,超过三分之一的省级正职领导有过知青经历。

  应该说,广大知青是建国后奉献和牺牲太多的一代,同时也是有理想、有信仰的一代。也许,从今天看,知青的信仰有误导,知青的理想有偏差,但纯洁、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勇于奉献是广大知青不变的追求,重精神、轻物质也是广大知青坚持的操守。而这些,在今天更具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三

  时过境迁,很多人已经淡忘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农村劳动的这段历史。于是,广大知青和更多读者纷纷要求拍摄知青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出版知青回忆录,以加深了解、纪念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

  2012年5月到7月,由知青出身的著名作家梁晓声编剧的50集《知青》电视连续剧在山东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同时播出引起热捧、好评、争论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同名长篇小说《知青》同时由青岛出版社出版)。《知青》最突出的一点是,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铺开了当年知青上山下乡艰苦创业的全景生活。它的侧重点在于勇敢刻画极左时代的伤痛,彰显北大荒人对理想、对奉献的锲而不舍追求,真实地披露了极左时代广大知青的狂热、幼稚、成熟与坚强。之前,全国先后出版了:

  北京知青:《女知青回忆录》(张宝瑞);《北京知青在甘泉》;《情系大兴岛》;《我在兵团22团2连的北大荒岁月》;《磨砺是金——友谊(18团)知青回忆录》;《无悔的青春——原三场北京知青刘世和回忆录》;诗文集《扎洛集》;《北京知青赴云南摄影回忆录》;集体回忆录《生命——民间记忆史铁生》等。

  上海知青:创办了《知青·上海》杂志。出版了《上海知青文集》;《老集家》;《岁月如歌——一个上海老知青的回忆录》;《动荡岁月》(李佳骐);《知青回忆录》(姚志伟)等。

  四川知青:《知青档案》;《知青岁月》;《红土热血》;《蹉跎与崛起——五十五位知青的人生道路》;《知青沉浮录》(安知);《中国知青梦》(邓贤);《火木与梦想——中国知青二十五年史》;《热血冷泪 ——世纪回顾中的中国知青运动》(费声)。

  广东知青:《中国知青部落》(郭小东);《永远的情怀———粤海知青散文集》;《琼岛岁月》(烨翔)。

  海南知青:回忆录《五指山下》。

  《中国知青纪念文集》则是中国首部包含31个省市的知青群体纪实文学(文集),由知青作家梁晓声作序,著名美术家刘人岛设计封面,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较有影响的是刘小萌的《中国知青史·大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顾洪章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和《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中国检察出版社);史卫民、何嵐的《知青备忘录: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生产建设兵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方正的《青春的浩劫:来自东方神坛的档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侯隽《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人民日报出版社)等。

  这中间,福建知青也不甘落后。1999年12月,厦门知青以谢春池为主编的65万字纪实文集《告诉后代———厦门老三届知青人生纪实》,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12月,厦门知青仍以谢春池为主编,又编辑出版了《命定-厦门老三届知青人生纪实影集》(厦门大学出版社)和《震撼与反响——我们和〈告诉后代〉》(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年8月,福州知青以唐希、施晓宇为主编的78万字的《永远的脚印——福州知青文档》,由海风出版社出版。还有其他闽籍知青回忆录如:福州四中知青主编的《老三届》;晋江市旅港知青苏永安、颜纯钩主编的《岁月如歌》;谢春池的《我知道,我是一个永远的知青》;郑启五的《情结武平》等。这些知青回忆录等都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尤其广大知青奔走相告,争睹为快。

  2005年9月17日至18日(中秋节),为满足广大知青和读者的心愿,几个热心的福州知青商议编辑出版《永远的脚印——福州知青文档》(续集)。散文回忆录由唐希主持编辑,杨年春、胡萍球协助汇编;口述实录由乔梅主持编辑;岁月见证的文史资料由叶翔主持编辑,黄洁协助汇编;运营工作由郭祥明筹办;施晓宇统筹编审全书稿件。

  2005年9月20日,以施晓宇、唐希为主编的编委会向省内外知青战友发出通知,为《永远的脚印——福州知青文档》(续集),后更名《插队往事》(上下)征稿。规定凡闽籍知青(包括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无论现在工作、退休、定居何处,均可应征。

  2007年底,众多来稿经两年时间收阅、筛选、审定,编辑完毕散文回忆录和口述实录;史料部分也在2010年相继编纂完成。

  非常遗憾的是,130万字的《插队往事》(上下)编辑完成两年后,居然因为印费拮据至今躺在出版社无法开印。不能不说是一件万分可惜的事。

  2012、7、14 西安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现代中国散文研究所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41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