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散文家档案 > 评介文章

一个朋友,名叫长吟

一个朋友,名叫长吟
 
一个朋友,名叫长吟

朱 鸿

忽然想起,1986年我和长吟就认识了。已经八年,岁月流逝得使人慌恐。那时候,心里很是狂妄,以为马上就可以干出一番事业。其实人生根本不是这样。人生并没有多少大事,人生的大事,是由众多小事筑成的。长吟长我五岁,但似乎已经有了城府,刚刚见到他的,我就有了这种印象。我是到安康出差,在他的家院见到他的。他的家院就在安康地区文艺研究室,那是一个阔大的地方,有核桃,有梧桐,有竹,有藤,他带着孩子在草丛中走着,安闲,自在,却含着一些不平。和谷给我介绍了长吟,给长吟介绍了我。安康文艺研究室的人与和谷都熟悉,但我是不久之前才分配到陕西人民出版社工作的,长吟比较高,他和我握手时吃亏的,腰得弯下来。我觉得他身体是那样的结实,健壮,然而他却没有习武,他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从他头发脱颖而展露的一角晶亮的额头,可以觉察他的聪明和心计。他在编辑一家刊物,工作之余,写小说和散文,并寄到安康之外的地方频繁发表。但他似乎并不满足。
我和长吟的交往淡泊如水,我们谈论最多的是自己的创作,最少是别人的长短。偶尔有书信传寄,所涉及的仍是自己的心得。他是那种极会克制自己的人,我几乎没有发现他有过激动,甚至一些我以为愤然的事情,他都能平常待之,于是我疑心这个人让蠢驴踢他一脚,都可能只是拍拍灰尘,悄然而去。但他的书却是一本一本的出版,小说一部,山水系列散文四部。他是将精力都集中在创作上了,他的眼睛向着前方的目标,不愿路旁的石子树枝绊了自己的双足。对他的作品,胡采先生曾经予以评论,认为作品清新,优美,对故乡山水情深意厚。
长吟生于西安。6岁那年,随父母迁至安康,这是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六十年代初期,国家遇到了困难。1976年,他到西安上学,读书于陕西师范大学,他在高中就曾经发表过诗歌,在大学,他当然是对创作如鱼得水。不过,他没有放松对经典理论和作品的学习,能够借到的书籍,他都在看。少小时候,他就喜欢读书。他的祖父是一个颇有声望的私塾先生,而且常常手托罗盘,给人观望风水。祖父喜欢长吟,总是让他读书,尽量读书。其父亲尽管从事商业工作,但闲了便读书,这都给长吟以熏陶。大学毕业之后,是可以留在大学教课的,可长吟酷爱创作遂要求回到安康,他看准了这里的文艺创作研究室,在这里,他一干就是十年。1991年,他调到了西安市文学艺术联合会,任作家协会的秘书长,并编辑《美文》刊物。他的妻子和儿子都来了,一间房子,既用作办公,又用作写作,还用作休息,人在这里。猛地一个转身就要碰了肩膀和头,可他工作起来,不亦乐乎。他的妻子在一家报社做编辑,很是忙的,偶尔会很晚才回来,孩子的事,做饭的事情,便要长吟动手,但他却很笨拙。我作客他处,曾遇到他在操持家务,他望着我,作无奈之状日“你看狼狈不!你看狼狈不!”
长吟是一个细心而认真的人,作者的稿子,自己的稿子,还有杂志,图书,都分门别类,贴了标签,放在柜子的抽屉,这是他自己设计的文件,像我曾经在图书馆和档案馆看到的那样,非常好用。为了抓到优秀稿件,他的手伸向了全国各地。他将工作视为生命的一个部分。如此敬业的人,让人钦佩。我知道,他曾经为了一件事情寻找上司贾平凹,打了几次电话,竟全然不通,但事情不能拖到明天,于是他就到西北大学贾平凹住所附近等待,他想,上司总是要回来的休息的,那时候,已经深秋,他在林荫道上一直遛达了几小时,终于见到了贾平凹。多亏见到,不然,事情就会耽误。
秘书长的工作是琐碎的,而且要编辑稿件,但他的创作依然蒸蒸日上。在图书征订让作者普遍头疼的状况之下,他的小说竟发行了三万册,为此,长吟暗中高兴。这是我感觉的,但我发现别的一个现象是,他在暗中使劲:尽管大家都感到钱荒,希望增加一些收入以补贴生活,可长吟却在书架翻拣他的资料,随之抓着头发沉思,我想,他是捕捉新的萤火似的灵感吧!
长吟姓陈,三十八岁。

原载1994年9月9日《中国青年报》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现代中国散文研究所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41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