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散文家档案 > 评介文章

温润如玉周养俊

                                                                                                                               刘建民

  能结识周养俊先生,是我一大幸。

  在我近三十年的编辑生涯中,周养俊先生如果不是唯一,那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不因社会转型、职位升迁而摈弃文学的业余写作者,文学于他,真的是如影随形。

  不论是当初的职业变换,还是如今的声誉日隆,周养俊先生始终不吝为我所服务的媒体惠赐文学佳作。最初,他写散文诗。沐风栉雨的邮递员、列车上寂寞辛苦的押运员、爬上爬下的线路工,在他的笔下鲜活而有力量,特别适合我们这张以“三工”(工厂、工会、工人)为特色的媒体的品味。印象最深的是,每次来稿,他都礼数周到地附上一张字迹俊秀的便笺。后来,大概是本世纪初,我终于在北京见到了眼睛比贾平凹的小,个子比贾平凹高,不那么俊秀的周养俊。那天,酒桌上,他拉着我和我的同事们的手,分别为我们唱家乡的小调儿,词儿都是他现编的,唱得大家美得很。借着酒劲儿,我盯着他咪咪笑的眼睛,一直想问,这么些年来,那汩汩流淌在文字中的秀美,那回旋涌动在诗句中的深情,是如何在他内心深处潜藏、酝酿、燃烧或爆发的?

  其实,更让我倾倒的是周养俊先生的文学开掘功力。大大小小的人物,繁简相宜、熨熨帖帖地出现在他的笔下。不论是熟悉的乒乓球打得很好的下属(《异国情谊》)、西安城里邮件转运岗位上的中专毕业生《搬邮袋的姑娘》,还是纽约宾馆外邂逅的红衣女子(《纽约的中国女孩》),抑或是在秦岭深处沟沟坎坎奔波了几十年的邮递员《采访李天喜》,周养俊先生都能捕捉住他们生命中的那一抹亮色,化为文字中一缕缕浓淡不一的情韵。至于那些故事多多的知名人物,如小说家陈忠实、贾平凹,散文家王宗仁、周明等,在周养俊不经意挥洒的笔墨下,透射出不一般的魅力与色彩。

  写人如此,写景状物更是气韵生动。远至水天一色的爱琴海、神奇的马耳他、古老的埃及,大洋彼岸的美国、加拿大,近到西安城下、上原下原、北戴河、井冈山、葡萄沟,等等等等,无论熟稔与陌生,他都做到了足之所至,心亦及之。文章中从不“贩卖”固有的文字资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带有一己的温度,跳动着他独有的心音,为读者了解世界提供着一个个小小的切入口,为人们领会生活提供了一个个亲切的视角。说周养俊先生长于叙事抒情,并不夸张。不过他偶尔也略施身手,剖解世相,指陈时事。如随笔《说说话》,绵里藏针,由古至今,从自己到他人,收放自如,圆融透彻,在报纸上甫一露峥嵘,便被《杂文选刊》的编辑相中,收入集中。

  如今,我的书柜中整齐地摆放着《雕刻记忆的海》、《那年那月》、《长路短歌》、《封缄的记忆》、《探访他地的落日》等。这都是周养俊先生几十年文学田园耕耘劳作的结晶。而那部获得了冰心散文奖和柳青文学奖的《那些事儿》,则时而出现在我的床头柜上,时而与我心仪的书一起,立在沙发旁。我有一个观点,那就是,一本好书,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而且随便从哪一篇读起都引人入胜。当然,这样的书不多。《那些事儿》算一本。在这本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里,“对人生世相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和敏感,对人性有着透彻的洞察力”,流溢着善良、温润、宽厚的情怀,让人惘怅,令人沉醉。

  做为一个副刊编辑,我要说,在作品里,周养俊先生让读者心生微澜,暖意之中,徘徊不已;做为周养俊先生的朋友,我要讲,在书外,他那颗热烈的心,更让人感慨系之。他是个表里如一的人,温润似玉,这样的人,会走得很远,无论是人生的路还是文学的路。《这些年》便是他又一次新开始的起点。

  原载《青鸟》2013年第3期

  刘建民 跑过一两年文体新闻,编过三四年经济新闻,剩下的二十多年,都交与了文化副刊。所编辑的报告文学曾获中国新闻奖一、二等奖各一次,首届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获得者。现任工人日报文化周刊编辑室主任,高级编辑。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现代中国散文研究所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41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