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不应忘记的寒食节和介子推

已有 445 次阅读  2016-04-08 12:51   标签exactly  寒食节  style 

    不应忘记的寒食节和介子推

                          

清明节将至,人们都在准备着祭祖诸事宜。其实在清明节前夕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那就是寒食节。寒食节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而且是一个很有来历和意义的纪念日。据史载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介子推何许人也?他是一个亘古罕见的大忠臣和大君子。相传介子推曾随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19年。后来重耳复国为晋文公,遍赏随从自己逃亡的部下,唯独遗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求封赏,他和母亲一道隐居在山西介休附近的绵山。当重耳念起了他的功劳,求介子推而不得的时候,就用计火焚绵山,但介子推宁死不肯出山,最终,他和母亲被烧死在一棵柳树旁。后人为了纪念他,每逢这一天,不点烟火,称为寒食。

先有介子推才有寒食节,介子推被遗忘的故事很有现实警示意义。话说当年重耳和介子推一帮君臣被迫流亡国外,四处逃亡,无家可归,忍饥挨冻。正可谓齐心协力,风雨同舟,有难同当,患难与共。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重耳重获王位,这时的君臣本应有福同享,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首先是重耳的舅舅狐偃在渡黄河时借机邀功,虚伪地对重耳说:“在我侍奉你这么多年里对您冒犯不少,恐怕您不会原谅我的。如今您既然称王已指日可待,我恳求您让我离开,这样我才不会惭愧。”重耳见状急忙好言好语安慰舅舅:“如果我不能和您同甘共苦,就让大河淹死我。”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重耳毅然将一块玉坠扔到了河里。站在一旁的介子推对狐偃如此表演嗤之以鼻,蔑视地说:“大王乃得天之惠才取得王位,而你却以离弃之名要挟大王,博取大王的同情和誓言,我为你感到羞耻。”

尽管介子推揭露并警告狐偃的伪言假意,但祸不单行,有一位同僚如法炮制将炊具扔进河里,似乎表示这样就能忘记以往的痛苦回忆。介子推见状更加愤怒,因为他不堪同事们的丑陋表演,也不屑与他们为伍,所以在重耳加冕称王不久,介子推就悄然隐退,杳无音信。后来,重耳对那些一块流亡的臣子大加封赏,却唯独遗忘了最为忠诚最应封赏的介子推。何以见得介子推的忠诚呢?在逃亡过程中,重耳一度差点饿死,介子推割了自己大腿的肉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

有几个大臣见状就谏言提醒重耳对介子推的遗忘和不公待遇。重耳恍然大悟,认识自己错了,立即派人寻找介子推并放火烧山导致上述悲剧发生。这一惨剧让重耳悲痛万分,他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将介子推故乡改为介休(介子推休息之地),还下令为介子推母子修建祠堂,以示纪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形成习俗,在介子推死的那天不准烧火,要在房前插上柳枝以示留念缅怀。因为寒食节离清明节只有一两天,所以古代放假五天,将两个节日连着过。再后来就将两个节日合二为一,寒食节就像介子推被重耳遗忘一样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白居易在《寒食野忘吟》一诗中写道:“乌嘀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对寒食节和介子推的遗忘就是对忠诚、气节和孝敬等优秀文化传统的遗忘和背叛。久而久之就导致世风日下,道德沦丧,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君子被弃,小人得势。所以我们不仅不应该忘记寒食节和介子推,而且应该纪念寒食节和介子推,使其彰显优秀传统的本意,那就是忠诚、节操、廉洁、孝敬,亲君子,远小人。众所周知的伯乐的故事且不说,就说唐末战乱时期蜗居蜀地的杜甫尚能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我们的当代的管理者难道还做不到吗?!此外还可给寒食节赋予新意,比如寒食节禁火,不仅环保,而且安全,这样才能重现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节》诗中描写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长安美景和李白诗中彰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大唐自信。

                                                                   2016.4.2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