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修心养性

1已有 1277 次阅读  2013-08-17 20:22   标签office  style 

修心养性

  

      从物质上讲,心本是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从精神上讲,心则是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同样,从物质上讲,性原指人和物质所具有的性能,从精神上讲,性则指在思想、感情方面的表现。物质层面的心性与多得之于遗传因素,也与后天的环境、教育和营养不无关系。但相对而言,精神层面的心性与先天遗传关系不大,主要得之于后天的修养,正如《三字经》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以笔者所见,教育尤其当今中国的教育对心性的熏陶是极为有限的,而社会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却是很大的,在此情况下,自我的修养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了。

佛禅对人的心性有其独特的认识和分析,境由心造,是佛禅的有名论断,它说的意思是我们认为世界怎么样,世界就呈现出我们所想的样子。有人也许说这是想当然的唯心论,实则不然,举例说明,有一位老母亲晴天和雨天都忧愁,晴天担心卖伞的大女儿卖不出伞,雨天担心卖水的二女儿卖不出水。女儿的父亲却晴天和雨天都乐呵呵的,他是这样看问题的:晴天高兴二儿女的水卖得快,雨天高兴大女儿的伞卖得好。

在不少寺院我们会看到寒山拾得的对话,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者,你道如何处之?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耐他敬他无须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蔡志忠在《点燃内心的黎明》一文中指出:“他骂我、欺我、打我、夺我。”如果抱持着这种想法,我们便活在怨恨之中。如果抛弃了这种想法,我们便活在快乐之中。拾得就教导我们抛弃怨恨,活得快乐。

有的佛堂壁两边上镌刻的佛经禅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醍醐灌顶之感,如华严经句云:十万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更除烦恼尽无余。又如禅宗诗歌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多么富有禅机和哲理的精警之语啊。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尤其是争权夺利之徒,若能习诵并领会其真谛,当会减除多少烦恼和无谓的争斗啊!

道教不仅提倡养生,而且对人们修心养性有许多的启迪。老子在《道德经》写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教导人们与人为善,多做好事,有所作为,不要争执。庄子也教导人们跟镜子学习,镜子时时反映万象,不因变化的万象心生苦乐,因为镜子不期待不奢望,只是如实反映一切。让心远离迷茫世界,才能摆脱染著我执,才能获得觉悟解脱。觉悟者知道宇宙中恒久不变的事实,那就是世界并不以我们所期待的样子发展。既然改变不了世界,那就只能适者生存,即使一时不适应也要调节自己,在不适应中求适应。

主张入世的历代仁人贤哲也十分重视修心养性,仕途坎坷的白居易“进不厌朝市,退不恋人寰。”“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其超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何其境界!曾国藩醒悟“求缺”,林则徐自警“慎独”,至今为人们所敬仰。

当今之世,人们极为注重养生保健,不惜钱财购买保健药品,时不时上当受骗,之所以被骗就是太看重身体的保健,被骗子抓住重身轻心的弱点。如果注重心性修养,淡泊明志,不存妄想,坦然面对生老病死,就不至于保健养生图书泛滥,保健药品充斥药店,王林之流的所谓大师为所欲为。何况好多身病是心病引起的,不治心病身病也是难以治愈的,因为病根在心,要治心病就要修心养性。事实上,修心养性不仅医治身心之病,而且能延年益寿,不少德高望重的仁者和高僧的高寿就是证明。

                                 2013.8.17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