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贾平凹:丹江畔升起的文坛泰斗

1已有 878 次阅读  2013-12-30 07:08   标签office  贾平凹  style 

        贾平凹:丹江畔升起的文坛泰斗

     王新民   李丁

《秦腔》一吼冲霄汉

20081028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揭晓,陕西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荣登榜首。消息传来,贾平凹虔诚地在佛像前上了香,在父母遗像前上了香,吃了碗羊肉泡馍,然后书写了“天空晴朗”四个大字以表达高兴的心情。

但上千条几乎打爆了手机的祝贺短信还是使贾平凹感到了罕见的热情,更令他惊喜的是,还收到时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的贺信。

10308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在茅盾的故乡乌镇举行。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委谢有顺宣读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授奖辞:

“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他笔下的喧嚣,藏着哀伤,热闹的背后,是一片寂寥,或许,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后,我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秦腔》的这声喟叹,是当代小说写作的一记重音,也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写照。”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给贾平凹颁奖。

125,贾平凹《秦腔》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表彰暨陕西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在西安举行,陕西省副省长郑小明宣读《省委省政府关于对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进行表彰的决定》,并奖励人民币10万元。

 200917,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对贾平凹进行通报表彰,并奖励人民币10万元。

随着贾平凹的声誉在海内外鹊起,关于他的身世的种种说法便接踵而来。有人说:“贾平凹是天上文曲星下凡,降生时就带着慧根。”有人说:“贾平凹就像黑纸上写白字的唐代诗人鬼才李贺,笔补造化天无功,健笔凌云割紫空。”有人说:“贾平凹多才多艺,冲淡平和,简直就是北宋的苏东坡再世。”就像在灯红酒绿的氛围里敢于坦然声称“我是农民”一样,而今名满天下的贾平凹清醒地知道他是谁,是干什么。面对鲜花和掌声,他一再声称:“成名不等于成功。”身处浮躁和诱惑,他也多次说明:“我的夙命是文学创作,至今笔耕不辍。”

平凹原来叫“平娃”

自从《一双袜子》在1973年第8期《群众艺术》上刊出以后,“贾平凹”这三个字就逐渐为国人所知。可谁会想到这听起来有点怪怪的名字,居然是西北大学中文系一个学生的笔名。1984年秋,已在西安市文联当了一年专业作家的贾平凹,在《我的小传》中揭示了他改名的缘由:“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于通顺;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1952农历221降生时,并不在丹凤县棣花乡东街的贾家大院,而是在十几里外金盆湾的李府。他母亲之所以借地生子,一是嫌贾府老宅晦气,她一连坐炕两次,都没落住娃;二是工薪微薄的丈夫常年在外教书,家里生活拮据,又无人照顾。她投靠的大姐,是当时驻守金盆湾的英雄团长蔡兴运的太太。贾平凹出生后,母亲无奶,多亏大姨及大姨父动员种种关系弄来葡萄糖粉,才使他得以存活下来。为了纪念他出生的艰难及对亲友的感激,他父亲给他起的第一个名字叫“贾李平”,大人则叫他平娃子。贾平凹的大家庭很穷,人丁却兴旺,其父辈兄弟有四,平凹辈兄弟有十,再加七个姐妹,乱哄哄在一个补了七个铜钉的大环锅里搅勺把。1960年分家时,人口是22个。在那么个贫困年代,大家庭里,斗嘴吵架是少不了的,又都为吃。贾母享有无上权力,四个婶娘(包括平凹娘)形成四个母系,大凡好吃好喝的,各自霸占,抢勺夺铲,吃在碗里盯着锅里,添两桶水熬成的稀饭里煮一碗黄豆,那黄豆在第一遍盛饭中就被捞得一颗不剩。这是和当时公社一样多弊病多穷困的家庭,维持这样的家庭,只能使人变作是狗,是狼,它的崩溃是自然而然的事。

贾平凹的父亲是一个教师,由小学到高中,他的一生是在由这个学校到那个学校的来回变动中度过的。世事洞明,多少有些迂,对自己,对孩子极其刻苦,对来客却倾囊招待,家里的好吃好喝几乎全让外人享用了,以致在贾平凹后来做了作家,每每作品的目录刊登于报纸上,或某某次赴京召开某某会议,他的周围人就向他道贺,讨要请客,他必是少则一斤糖一条烟,大到摆一场酒席。

这种逢年过节人皆撂倒的酒风,贾平凹是自小就厌恶的。他不喜欢人多,老是感到孤独,每坐于自家堂屋那高高的石条石阶上,看着远远的疙瘩寨子山顶的白云,就止不住怦怦心跳,不知道那云是什么,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一只很大的鹰在空中盘旋,就心想:这飞物是不是也同他一样没有一个比翼的同伴呢?他常常到村口的荷花塘去,看那蓝莹莹的长有艳红尾巴的蜻蜓无声地站在荷叶上,就对这美丽的生灵充满了爱欲,喜欢它那种可人的又悄没声息的样子。用手把它捏住了,那蓝翅就一阵打闪,可怜地挣扎,他立即就放了它,同时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茫然。

当贾平凹在古庙里读完小学,告别了那墙壁上端画满许多山水、神鬼、人物的古庙教室,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后,便又开始了更孤独更困顿更枯燥的生活。印象最深的是吃不饱,一下课就拿着比脑袋还大的瓷碗去排队打饭。这期间,祖母和外祖母已经去世,没有人再偏护他的过错和死拗,村里又死去了许多极熟识的人,班里的干部子弟多且皆高傲,在衣着上、吃食上以及大大小小的文体之类的事情上,用一种鄙夷的目光看他。农家的孩子愿意和他同行,但爬高上低魔王一样疯狂使他反感,且他们因他孱弱,打篮球从不给他传球,拔河从不让他入伙,而冬天的课间休息在阳光斜照的墙根下“摇铃”取暖,他是每一次少不了被作“铃核儿”的噩运。那时候,操场的一角呆坐着一个羞怯怯的见人走来又慌乱瞧一窝蚂蚁运行的孩子,那就是贾平凹。

自古雄才多磨难

在贾平凹孤独寂寞的的时候,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拉开了序幕。“文化大革命”开始之际,也就是他的文化学习结束之时。他和同学们从西安串联归来,武斗就开始了。他又拎起那只特大的每星期盛满一次酸菜供他就饭的瓷罐回到村子里。应该说,从此他是一个小劳力,一名公社的社员。虽说离开了枯燥的课堂,没有了神圣可畏的老师,但没有书读却使他大受痛苦。他不停地在邻村往日同学的家里寻借那些没头没尾的古书来读,读完了又以此去与别的人的书交换。书尽闲书,读起来比课本更多滋味,那些天上地下的,狼虫虎豹的,神鬼人物的,一到晚上就全活在脑子里,一闭眼它就全来。

到了秋天,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贾平凹的父亲,忠厚而严厉过分的教师,竟被诬陷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而开除公职遣回家来劳动改造了。父亲遣回的那天,他正在山上锄草,看见山下的路上有两个背枪的人带着一个人到公社大院去,他立即认出那人是父亲。锄草的妇女把他抱住,紧张地说:“是你老子,你快回去看看!”这些凶恶的妇女那时变得那么温柔,慈祥,他永远记着那一张张恐惧得要死的面孔。他跑回家来,父亲已经回来了,遍体鳞伤地睡在炕上,一见他,一把揽住,嚎声哭道:“我将我儿害了!我害了我儿啊!”父亲从来没有哭过,他哭起来异常怕人,贾平凹脑子里嗡嗡直响,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家庭的败落,使本来就孱弱的贾平凹越发孱弱。更没有了朋友,别人不到他家里,他也不敢到别人家去,最害怕是那狗咬了。那是整整两年多时间,直至父亲平反后,他觉得自己是长大了,懂得了世态炎凉,明晓了人情世故。他惟一的愿望是能多给家里挣些工分,搞些可吃的东西。在外回家,手里是不空过的,有一把柴火捡起来夹在胳膊下,有一棵菜拔下装在口袋里。他还曾经在一个草窝里捡过一颗鸡蛋,如获至宝,拿回来高兴了半天。那时间能安他的心的,就是那一条板的闲书了。这是他收集来的,用条板整整齐齐放在楼顶上的,劳动回来就爬上去读,劳动了,就抽掉去楼上的梯子。父亲瞧他这样,就要转过身去悄悄抹泪。

兴修水库时,贾平凹身矮力小因祸得福,被安排做宣传工作。他一个人既做记者,又做编辑,不仅写通讯报道诗歌散文,而且画画,还兼刻印工,油印16开的工地战报,同时也悄悄将诗歌散文投向《陕西日报》。虽然未能发表,但却使他的文学天赋和绘画才能得以唤醒,他以自己的才赋赢得人们的尊敬,“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油然而生。

鱼龙变化在西大

1972428,已届弱冠的贾平凹离开商山,到西安城南的西北大学求学。这是他人生中最翻天覆地的一次突变,从此由一个农民摇身一变成城里人。城里的生活令他神往,他知道自己今生要干些什么事情,必须先到城里去。但是,等待着他的城里的生活又将是什么样呢?人那么多的世界有他立脚的地方吗?能使他从此再不感到孤独和寂寞吗?这一切皆是一个谜!但他还是走了,看着年老多病的父母送他到车站,泪水婆娑地叮咛这叮咛那,他转过头去一阵迅跑,眼泪忍不住地掉了下来。

汽车将贾平凹和他那只绿皮破箱拉进西大校内,从此开始为期三年的工农兵大学生活。内向的他仍是孤独,他数过,从宿舍到教室是524步,从教室到图书馆是303步。因为他老是低着头,他发现学校的蚂蚁很多。当眼前有了好些各类鞋脚时,他就踽踽地走了,他走的样子很滑稽,一只颇大的书包,把他的一个肩膀压下去,一个肩膀高上来。

贾平凹惟有一次上台参加过集体歌咏,其实嘴张着并没有发声。所以,谁也未注意过他,这正合他的心境。他是一个没有上过高中的乡下人,知识的自卑使他敬畏一切人,悄无声息地坐在阅览室的一角,用一个指头敲老师的家门,默默地听同窗的高谈阔论。但是,旁人的议论和嘲笑并没有使他惶恐和消沉,一次政治考试分数过低,他将试卷贴于床头,早晚让耻辱盯着自己。

贾平凹当过宿舍的舍长,当然尽职尽责,遗憾的是他没有蚊帐,夏夜的蚊子轮番向他进攻。冬天里,他的被子太薄,长长的夜里他的膝盖以下总是凉的,他就一直蜷着睡。

贾平凹的身体先前还较好,虽然打篮球别人因个子小不给传球而从此兴趣殆尽,虽然他跳不过鞍马,虽然打乒乓球尽败于女生,但是,当一次献血活动,被抽去300CC之后又将血费购买书了,不久他就患了一场大病,再未恢复过来。不过,他却住了单间,有了不上操、不十点熄灯的方便,他由此开始创作。

那时候,贾平凹常感饥饿,一下课就去站长长的队买饭,叮叮当当敲自己的碗筷,领导的一块玉米面发糕和一勺大烩菜,总是不品滋味地胡乱扒下。不过,每当写完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他就犒劳一下自己,花几毛钱去边家村食堂买一碗米饭和一碗鸡蛋汤,最好的犒劳就是吃一顿羊肉泡馍,这种奖赏习惯一直延续,《秦腔》荣获茅盾文学奖,他依然奖了自己一晚羊肉泡馍。因为饭菜的诱惑,贾平凹那时写作极勤。但他的诗只能在班上壁报发表。

1975年的9月,贾平凹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他提着那只绿皮破箱,走向了西安北大街出版大院,成为陕西人民出版社的文艺编辑。

在编辑室里,贾平凹年龄最小,又是男的,经常被支来支去出杂差。到大荔农场支援三夏,参加人防工程建设,唐山大地震时参与救灾活动等,五年编辑生涯倒有一半时间住外勤。从一定意义上讲,参加这些工作对他开阔视野,丰富生活大有裨益。

同时他还参与了“秦岭文学丛书”的策划,《烽火春秋》的编撰修定等大量工作,还处理了数不清的来稿来信。

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他发奋写作,作品打出潼关,成名作短篇小说《满月儿》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贾平凹在创作上的勤奋和突出成绩,赢得了出版社有关领导的支持,尽可能为他创造写作条件,在全社只有一座住宅楼的情况下,在多数同事还住在号称“贫民窟”的泥墙席顶的破平房时,分给他一间6平方米的小屋,在二楼阳面,带一个小小的阳台,虽说小的可怜,但总算是一个属于私人的空间,供他驰骋笔墨,激扬文字。

1980年,因为解决和妻子的两地分居问题,贾平凹离开出版社,调到西安市文联《长安》编辑部工作。

1993427,这一天对贾平凹的一生意义非同小可,他将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曾经是西北大学的学生的他,又作为兼职教授回到母校,其中二十年岁月,回首人生的艰辛,世事的沧桑,不能不让他万千感慨。

走出凹地即平畴

在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史上,像贾平凹这样写出大量优质作品的作家并非绝无仅有。而像他这样三十年来从“伤痕文学”到“寻根文学”再到“改革文学”、“都市文学”,每次都在潮起潮落之际以其具有超前意识的作品而引起争鸣的作家则并不多见。过一段,就听有人喊:“贾平凹平路走完了,这下该进入凹地了!”可每次沉默寡言的贾平凹都用自己的创作实绩证明:走出凹地即平畴。上世纪80年代初,“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贾平凹发表了揭露特定环境下群众精神的麻木和愚昧,表现人生无常和世态炎凉的《山镇夜店》、《亡夫》、《晚唱》、《二月杏》、《生活》、《年关夜里》、《沙地》《在鸟店》等一系列小说。一时间令贾平凹的一些师尊和朋友为他“离开了现实主义”而痛心,他们要求平凹回归《山地笔记》的光明、《满月儿》的纯净。事过境迁之后,人们才发现:十年浩劫过去不久,人们还僵立在洪荒般的社会底色上,而贾平凹以年轻人的敏锐和胆力直率地表现了这庞大废墟上的一些孤立物件,作了一些世故者不便言说的锐声呼嚎,却是难能可贵的。当前辈们感到该为上述小说叫好时,他们又惊奇地发现贾平凹已登上了散文创作的一个高峰。他的散文集《爱的踪迹》荣获全国首届优秀散文集奖。他主编的大散文月刊《美文》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贾平凹满怀热诚地向世人讲述商州的故事时,商州人是并不认同的。有人骂他“把农民的垢痂搓下来给农民看”,是“叛徒”,是“不肖之子”。可从不服输的贾平凹却实践着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言:“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州人在认识外边世界的同时,也认识了自己,他们终于承认了贾平凹这个忠实的儿子,视其为商州名片。当他们正为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而自豪时,贾平凹写商州的长篇巨著《浮躁》又在美国荣获飞马文学大奖。

贾平凹之所以能战胜厄运,愈挫愈奋,是因为他永远铭记着当他的作品引起争议时,专程从老家赶来省城看他的父亲留给他的肺腑之言:“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元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做人也该这样呀,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世,就像盆景中的兰草失了品格,这样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当然他也执着地追求着缪斯女神,他书房的墙壁上书写着“我的目标是奥林匹克”,为此目标,他仍一如既往地奋斗着。

平和之中见奇崛

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独行侠”的贾平凹爱好广泛,他给自己痴爱的石头作文还不过瘾,便给别人的96块石头写了一本97篇文章的《小石头记》。此外,贾平凹还写诗,二十多年前就出有个人专集《空白》。他的手稿别具一格,2001年,三秦出版社出版了《西路上——贾平凹手稿珍藏版》,深受读者欢迎和珍爱。

但贾平凹是以自己小说、散文上的创作实绩奠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其中曾经被禁的长篇小说《废都》无疑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和出版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废都》被禁不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断言:“二十年后,《废都》将大放光彩。”如今,先生虽逝,其言犹闻,使人们不由得感怀和钦佩先生的高瞻远瞩。

自从1997年《废都》获法国女评委文学奖,并且随着国家文化出版政策的逐步开放,要求解禁《废都》的呼声就时起时伏,一浪高过一浪。

2009春节前后,记者见到贾平凹时就听说《废都》将要再版的消息,就像狼来的故事那样,大家经历了2004年再版流产的教训,似信非信。著名作家、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作为策划出版人后来道出了包括《废都》在内的《贾平凹三部》复杂而又平常的再版内幕:

2009年春节假期的某一天,历史重新翻开了新的一页:有关人士给我打电话,说可以考虑出《废都》了。我们作家出版社的编辑们知道此事后更是兴奋不已,其中有跟平凹交情很好的几位女编辑,更是激动万分——主要是为自己的朋友和尊敬的作家获得某种新生而高兴,同时也希望获得这部争议了十几年的作品的出版权。

半年后,包含《废都》、《浮躁》、《秦腔》的《贾平凹三部》终于横空出世。

盛名之下无虚士

目前,贾平凹已出版各种语言的著作单行本上百种,各种版本文集文选十余种,作品荣获国内外各种文学大将60余次。贾平凹搞创作从来不零敲碎打,而是用“集束手榴弹”战术,不搞得惊天动地绝不罢休。他写商州系列,写土匪系列,写太白山系列,不胜枚举。贾平凹的文学语言风格独具,初读青橄榄有点生涩酸苦,但细细咀嚼则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贾平凹是一个有自己创作基地的作家,商州之于他,就像大地之于巨人安泰一样,只要贾平凹和商州站在一起,谁也别想胜过他。他曾长年在故乡商州挂职文化局副局长,潜心生活和创作。

1988年贾平凹36岁,他以极其潇洒的姿态跨过了“本命年”。这一年,他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冰炭集》;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商州三录》;在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了《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在日本德间书店出版了日文版《贾平凹卷》。这一年,在贾平凹生命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是:他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浮躁》,荣获中国作家协会和美国美孚石油公司联合评选的第八届飞马文学奖,并因此应邀赴美访问。

弹指间十年过去。36岁时独领风骚的贾平凹46岁时还神采依然吗?1998年,他的长篇小说《废都》荣获法国女评委奖;他出版了《贾平凹文集》14卷,还出版了《我是农民》《做个自在人》、《制造声音》、《造个房子给梦住》、《敲门》等著作。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贾平凹新著《高老庄》,更是在这年10月于西安举办的全国书市上出足了风头。

时光如白马过隙,又一个十年过去,转眼到了2008年,贾平凹继《高老庄》之后创作的《怀念狼》、《病相报告》、《秦腔》、《高兴》、《古炉》、《带灯》等长篇巨制的印数均在20万册以上,可谓部部畅销,在当代中国出版史上创造了纪录。《秦腔》荣获茅盾文学奖,则标志着他的文学成就达到又一个巅峰。

早在世纪之交的一个春天的下午,记者专程拜访过贾平凹,问他:“作为中国西部跨世纪作家的主将,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的标志性作家,在这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您有何感想?”被读者推崇为“文坛奇才”的贾平凹淡淡地笑一下,随手抓起案头的笔,在他用惯的方格稿纸背面上写道:“我看好下一个世纪!”果然,在进入21世纪的十余年间,贾平凹鸿运当头、好事连连,当选、连任陕西省作协主席,以其文学艺术成就被法国授予骑士勋章,《废都》解禁,《秦腔》荣获茅盾文学奖,《高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古炉》、《带灯》受到如潮好评,并被翻译成法文等推向海外,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产生国际影响。

贾平凹曾在《秦腔》荣获茅盾文学奖答谢词中说道:

获奖在创作之路上是过河遇到了桥,是口渴遇到了泉,路是远的,还要往前走。有幸生在中国,有幸经历中国巨大的变革,现实为我们提供了文字的想象,作为一个作家,我会更加努力,再写出满意的作品。

我们祝愿贾平凹在今后的岁月里创作出更好更多的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3.12.30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 陈益鹏 2014-01-07 22:44
    借二位高手,再次见到形象丰满、著作丰硕的贾大师!
    行间有两处错误:“各种文学大将60余次”、“奖了自己一晚羊肉泡馍”。请修正。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