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西大书亭

已有 761 次阅读  2014-11-01 17:33   标签office  style 

    西大书亭

 

偶尔翻阅藏书,在鲁迅先生的《呐喊》扉页上看到“八零年四月十六日于西大书亭”的字样,顿时勾起对三十多年前大学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在西北大学上了四年大学,除了教室、图书馆和宿舍外,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西大书亭,也是至今最难忘的地方之一。

西大书亭位于西大校园东南侧的图书馆背后,介于教室和学生宿舍之间,门面不大,不会超过50平方米,但各种图书放满了靠墙的书架,尽管品种丰富,琳琅满目,但我们学文科的自然钟情于文史类为主的社科图书和实用的工具书。所以每到课余,我们就像孔雀东南飞,于此常徘徊。

那时的书价很低,大多不超过一元钱,即使如此,对于我们农村来的穷学生来说,图书仍然是一种奢侈品。家里还有弟妹在上学,为兄的我不能再向家里伸手。而随着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买书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怎么办?就从牙缝里挤抠,那时托小平同志的福,给我们家庭贫寒的学生发有助学金,我的助学金是二等,每月19.5元,伙食费控制在12元左右,所余下的五六块钱除了买必用的学习用具外,几乎都贡献给了书店,其中给近水楼台的西大书亭贡献的最多。

每到课余或下课路经西大书亭就会不由自主的踅进去,以望为主,因为那时西大书亭还是柜台式的半封闭经营,不像现在的开放式经营随便到书架前翻阅图书,所以只能向图书行注目礼,看过几次后,就想买中意的图书,比如鲁迅先生的作品,除了上述的《呐喊》,先后于1981830日、同年95日、118日,相继购买了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二心集》《鲁迅书简》《鲁迅诗选释》等著作,书价大多在四五毛钱,可谓物美价廉。

记得除了买鲁迅的著作外,还买过王力先生的《音韵学》《说文解字》《词诠》等工具书,买的最大的系列工具书就数《辞海》分册,当时书价不高,厚厚的《辞海》分册每本定价仅一二元左右,于是,我心中有了一个购买《辞海》分册的长期计划,即一二个月从牙缝中抠出一二元购置一二本《辞海》分册,从文学、艺术到历史、宗教,断断续续,持续两年。至1983年毕业时,我已拥有《文学》(分中外文学两册)《艺术》《历史》《地理》《宗教》《经济》等十多册《辞海》分册,是我当时有限的藏书中的规模最大者。

那时的西大书亭属于新华书店的分支,属国营书店,但却无一般国营书店的毛病,记得店员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高个,仿佛带着眼镜,对同学们热情服务,我们这些穷学生囊中羞涩,到店里多是观望以满足爱书的心理而已,不像拿工资的老师或带薪读书的老三届学生那样出手大方,但他师生无欺,一视同仁,使小小的西大书亭成为我们课余精神生活的活动地,是爱书人享受幸福一刻的港湾,更是我们汲取知识和学养的宝库。我们班的学者、才子李浩、段建军、杨乐生、方英文、马玉琛、董惠安、陈敏、梁文源、黄鹏程等学术诗文根基想来就发源于此吧,曾经在西大就读的贾平凹、和谷、雷抒雁、牛汉、迟子建等著名作家诗人想必也是这里的常客吧。

在我们毕业前后,随着图书发行业的改革开放,西大西门(正门)外南侧,我的师母也是我的乡党刘岚、我的媒人之一黄毅也先后开了名为“学府茶座”“五环书店”的民营书店,使学子们看书买书有了更多的去处和选择。恩师费秉勋作为贤外助曾特意撰写两幅大红对联贴在书店门两侧,一幅是:送烟送糖送酒已送滥何如送一套古籍情调高雅;买吃买穿买戴早买俗岂有买几本新书意义深沉。另一副是:挣钱苦花钱也苦知识堪为脱苦门径;出书难买书仍难发行庶作度难桥梁。以此作为对发行图书人们的写照不亦宜乎,并以此文怀念已经仙逝的师母,且向图书发行的人们致敬!

2014.11.1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