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西安天坛目游记

1已有 875 次阅读  2015-07-05 13:11   标签office  style  西安  天坛 

        西安天坛目游记

在西安生活工作36年,不知多少次走过南郊天坛路,也不知多少次在天坛隔壁的教育社朋友家聚会,前不久在与天坛一墙之隔的陕西师范大学学习半个月,住在唐代启夏门遗址上建的启夏苑宾馆里,几乎散步到师大校园的角角落落,却没有想到一墙之隔的陕师大南院竟然保存着唐代的天坛。

半个月前的周末上午,在陕西大讲堂听白阿莹先生讲《陕西文化遗存欣赏》报告,才知晓西安也有个天坛,而且比北京的天坛早一千多年,并且比北京天坛又高又大,更令人可喜的是天坛位于我供职的单位一箭之远的陕西师范大学南苑,顿时神往起来,恨不得立马去拜谒。

于是一回到单位匆匆吃过午饭,顾不得找把伞,冒着毛毛细雨先就近进陕师大北西门,一路找去,通往南苑的小门已有铁将军把守,只好又出正南门,沿着陕师大校园南墙的小巷子向东走约300米,踅入一个半掩半闭的铁门内,望眼一看全是荒草,打问路人遥指旁边小径深处,此时雨越下越大,视线受阻,沿着小径疾走5分钟,又一个铁门紧锁着,铁门外旁边竖着一块碑子,上写:陕西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天坛遗址 陕西省人民委员会 一九五七年八月三十一日 西安市人民政府立。铁门内也竖着一碑,上写: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圜丘遗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二零一三年三月五日 陕西省人民政府立,立碑的时间模糊不清。

左顾右看无一人,看来不能进去身游,只能目游天坛,于是透过铁门,看到一座巨大的圜丘。圜丘为四层圆坛白灰抹面。每层圆坛都设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阶道),呈十二时辰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分别朝12个方向辐射,大约体现了唐人心目中的天上十二辰,均匀分布于圆坛四周,为子陛、丑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子、午、卯、酉陛又称北、南、东、西陛。其面南的午陛则宽于其他十一陛,午陛(即南阶)比其余十一陛宽,据说是皇帝登坛的阶道。
   
从白阿莹所讲得知,眼前的天坛初建于隋而废弃于唐末,它是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也是西安作为古都仅存的较完好的皇家建筑。原为土堆,作为 "唐天坛遗址"保护。唐代21位皇帝除顺宗、哀宗外均在此处进行过祭天的礼仪。
   
天坛古叫圜丘,又名简称圆丘,后被称作天坛。天坛之所以为圆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它位于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东约950米,即今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范大学老校区以南。19993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瑶研究员主持发掘出土,整体较为完好。揭露出残存的台壁,摸清了唐代圜丘的基本形制。西安市文物局在2003年~2004年,对天坛组织实施了保护工程。
   
据有关部门测量,天坛遗址占地约19.7亩, 圆坛共有四层,全部为土质结构,高约8米,最底层的面径约54米,第二层面径约40米,第三层约29米,第四层(即顶层)约20米,各层高1.5米至2.3米不等,顶层圆心位置可见一小凹坑。隋朝2个皇帝和唐朝19个皇帝都在此祭天,尤其是女皇武则天曾在此祭拜。唐以后圜丘废弃,坛体保留至今。19995月回填封土等待保护方案。整个圜丘的建造方式十分独特,整个坛体没有一砖一石,全部是素土夯筑,台壁和台面均用黄泥抹平,所有外露部分又都抹上了一层白灰面。

据悉, 陕西省已制定《天坛遗址公园概念规划》,以保护遗址为前提,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规划建设占地约35亩的天坛遗址公园。根据规划,遗址公园内将新建两层天坛博物馆及少量配套设施,天坛遗址按原貌展示,遗址周边新增绿化景观及园区道路,遗址公园南侧规划长200米、宽30米的绿化廊道,形成以天坛为核心,南北通透的视觉通廊,最终达到文物保护利用与城市绿地建设相结合的目标。遗址公园西侧陕师大拟规划建设占地约24亩的陕师大附中(初中部),建筑风格将与遗址公园保持一致。有关部门已依照《天坛遗址公园概念规划》制定公园建设方案,按照程序向国家文物局报批。

雨越下越大,上班时间也到了,于是用手机在不同角度拍了十来张照片以示留念,方恋恋不舍地离开天坛。历史上,在天坛祭天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以此敬天法祖。历代统治者十分看重祭天,每年都要由天子——皇帝主持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对维护其统治,维系国泰民安,增加民族凝聚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预言,不久的将来,西安天坛将成为千年古城一处新的名胜古迹,届时再身游天坛吧。也许那时还会在天坛举行祭天仪式或盛典,警示人们敬畏天地,敬畏自然,以期天人合一,国泰民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015.7.5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