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山间野诗亦有味

4已有 811 次阅读  2015-01-14 17:18


读书人常有一种习惯,走到那里看到那里,看到那里就想到那里,如果觉得有趣就把它记录下来。记录下来的东西,有可能就是文章,有可能就是创作素材,有可能就是学问的积累。总之,观察、思考、汲取,成了读书人的习惯。

近读《全宋文·苏轼》卷,发现一种现象:东坡先生特爱抄录寺观、岩壁、里弄诗词,作为学习参考,或者玩戏。

一次,东坡先生到了忠州的白鹤观(今丰都县白鹤观,宋时隶忠州。)见其墙壁高处有一首小诗,也不知道是什么人所作,他便高兴的收录了下来。其诗云:“仙人未必皆仙去,还在人间人不知。手把白髦从两鹿,相逢聊问姓名谁?”诗未必工,但意境甚佳,读之明了。说不定朝中诗人亦未必过此。

《记谢中诗》中有这么一段故事。他说,徐州有一位民间文人给他讲,去年离任的徐州通判李陶,有一个孩子,只有十七八岁,平常不作诗,突然却咏出一首《落花》诗来,其诗云:“流水难穷目,斜阳易断肠。谁同砑光帽,一曲《舞山香》。”其父惊讶,还追问了诗中的“砑光帽”是什么意思。我想,东坡录此存照,亦不仅于诗有味,于故事亦有趣。以此观之,东坡之录诗文于箧笥之中,亦有多种素材,多种用途了。

在绍圣元年(1094年),他还补记了一次在杭州时所见的小诗。其云:“七尺顽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此中空洞全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同时,他还记录了当时的获诗经过。他说,某夜住在杭州宝山的一个寺里,躺着无聊,起来散步,发现墙壁上书写有诗,便记了下来,且多年后仍未忘却。可见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录诗皆遗兴啊!

还有一次,在临江军驿的墙壁上,见到两首小诗。其云:“淮西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载断碑人脍炙,不如世有段文昌。”“李白当年流夜郎,中原无复汉文章,纳官赎罪人何在?志士临风泪数行。”便录之,以藏之。有文说此诗本系东坡所作,只是怕再生事端,故托此之由。在这里,我们不必去考证它的真伪,亦不必去寻访临江何处,至少我们可以见出东坡记诗之习惯。哪怕假托此意,也是习惯使然。

在苏东坡的文集中,此类的记诗还有很多,吾不必一一录之。今录其四章,亦系有趣于诗文、故事,更感慨其精神。

少时,我亦抄录各种诗文于小本之上。数日前回老家,亦见箱底有抄本,系1979年抄《才调集》和《水浒传》100回卷首诗,还有如唐诗宋词、名言警句者。但都是经典之文,亦不复如东坡先生之录民间小调也。其实,东坡之所为才是高人之所技,初出茅庐者哪能解其意。

吾今,亦五十有余,虽不如东坡先生常录各种异文趣事,包括上述民间诗词于箧笥之中,但亦有感于民间文学、民间文化人士之才智,常拟之为题,发散思维,着墨成章。《带着微笑用奔跑的姿态前进》则来自于手机短信。《书房在心中》亦系朋友间戏言所出。

魏晋时曹植说:“夫街谈巷说,必有所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不知是东坡听了曹植的话而受启发,还是出于对民间文学的本能,东坡未轻而视之,吾辈更不应轻视了。

 

 

                    2015113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