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苏东坡论文

已有 926 次阅读  2015-01-20 12:44


在苏东坡的文集中,有相当部分的杂文随笔。我这里所指的杂文不是针对时事的感想,而是附之于书末文后、或者友人遗兴的短文。这里所指的随笔,也不是整齐的文章,而是读书、论文、谈书时随意留下的题词。这些杂文随笔,短小精悍,言意有味,如现今之微信,三五分钟读毕,且处处见思想,处处有确论。我曾做过一种不恰当的比喻,此种短文如朋友间交流,见其笑容,亦见其真诚。而长篇大论如学术报告者,引经据典,层层论说,亦不过一两个观点,说不定还是个旧词新说。故而,当读完苏东坡杂文随笔之后,正接读后面的论说大文时,却没了兴趣。有的粗约而过,有的只看题目。本想读完东坡所有文章才落笔谈点感想的,可近日有些抑制不住激情,不停的动起笔来,写些短小的碎语,表达心底的认同。

关于苏东坡的作文思想,在这些短简杂论之中最见精神。故录其数则,与友共享。

其《自评文》曰:“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如是而已矣。”此文虽然有些自我夸耀,然而却是一篇好文的最高标准。文章就是要不拘一格,随物生文,随事生意。无独有偶,昨夜困倦,换了一本《唐诗别裁集》闲翻,沈德潜在凡例中亦说到此种观点。其文曰:“诗不可无法,乱杂而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自行,云生自起,何处更著得死法?”正所谓,文自有法,然法无定法,无法则高矣。

那么,苏东坡的方法是什么?“如风吹水,自成文理。”(《书辨才次韵参寥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师民书》)不做作,求天成。他在《题柳子厚诗》中亦说:“好奇务新,乃诗之病。”实际创作中,常有一种情况,不想写而非要写,写不出而非得写。要么是尊命文章,要么是为利是图。苏东坡对这种情况亦是持有反对意见。“诗需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书辨才次韵参寥诗》)如此,则自然胸有成文,着笔如万斛源涌了。

那么,什么是苏东坡的创作标准呢?在《书子由超然台赋后》他提供了一个标本。其文曰:“子由之文,词理精准,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自然、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可以说一切艺术都是在尽可能表现自然与生活。那么,表达准确与否,就是艺术成就的高低界别。在苏东坡看来,表达“精准”就是最高目标。却也如是,古今中外所有文学艺术家无不为此而努力。那么,“高妙”呢?我认为是一种境界,如果说“精准”是一个技术问题,那么“高妙”则是一个境界问题,境界高则文章高。苏东坡的高文是什么?他在《书参寥论杜诗》中转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参寥子言:‘老杜诗云: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此句可画,但恐画不就尔。’”意思是说,杜甫诗句所表现的意境是一个丰富的画面,然而用画表现是无法抵就的。这能否说明:作品的境界就是如此的高妙呢?

这里插上一句,我有一张大理石画,所表现的山间云雾,亦系仙境,亦系人间,亦有物像,亦有气象,直到现在亦未曾取名,因为我搜肠刮肚亦无所获。如此说来,高妙的画境是言都言不得的啦?

在文学表现对象上,苏东坡也有自己的观点。他在《晁君成诗集引》中说:“诗之指虽微,然其美恶高下,犹有可以言传而指见者。”时常里,我们多见高大尚的主题作品,什么大人生、大中国、大梦想,什么大事、大物、大思想,动不动就是大题材、大方向,似乎除此就不是大诗人大作家所为。然而,翻阅这些作品,大都堆砌一些大概念、大口号,空洞无味,虚情假意。如此之作,不如写些东坡先生所指的小事小物。却也如是,大主题也好,小事物也好,不在表现对象,重在表现能力。能在小中见大,予人启迪,亦系优秀作品,亦可传之万世。在东坡的文集中就有不少小的题材,如写酒的酿制方法、民间医生、农人秧马,篇篇贴近生活,章章着有泥土,处处敲击读者心底。若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2015117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