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文学的真实性

2已有 769 次阅读  2015-01-21 10:17


有文学理论家说,真、善、美是文学艺术的审美标准。这真,不仅仅是情感要真,表达也要真。只有真才能打动人,也才能准确表达生活,也才能取得读者认可。

但是,作品中也有不真的现象。这不真有的是无意,有的是认知,但不管怎样,都会有损作品的真实性。

在《全宋文·苏轼》卷中,就有这么两则小文。

其一,在《书黄筌画雀》中说,黄筌画飞雀,颈子和脚一起展开。但有人说,飞雀一般情况下,如果是缩颈子则展足,如果是缩足那么则展开颈子,没有颈子和脚同时展开的。后来苏东坡做过一个验证,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同时,他还感叹道,观察事物不细心,哪怕画师、甚至大画师也会出错。所以,人还是要好学好问才行。

其二,在《书戴嵩画牛》中说,四川有一位姓杜的先生,喜欢书画,收藏了上百件。其中有戴嵩的画《牛》图,并且特别喜欢,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拿出来凉晒,结果让一个放牛的孩子给看见了。孩子说,这是一张斗牛图,斗牛,牛角用力,牛尾夹在屁股的两腿之间。而这幅斗牛图的牛尾自然下垂,是不正确的。杜先生笑着说,是的。苏东坡说,古人说得好,如果要了解关于耕种的事,应当去问问劳动人民。如果要了解纺织的事,应当去问问织女。

这两则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艺术一定要准确地表现生活,哪怕是微小的偏差都会影响作品。苏东坡录此存照,说明他对艺术真实性的表达非常重视。

还有一则故事,不管是传说还是却有其事,我只需要说明这个问题,所以也录之于下。故事说,一次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见其桌上有一首小诗,其诗中有句:“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认为“明月”不会叫,“黄狗”也不可能睡到花心上面去。便把这诗改成“明月枝头照,黄狗卧花荫。”后来,苏东坡贬谪儋州。一天,出门见到一种鸟,不认识,问其农夫说“明月”。又见到一种小花上的虫子,也不认识,问其当地人说“黄狗”。这时,苏东坡才恍然大悟,原来王安石所指的“明月”是鸟,“黄狗”是虫,与他所指的“明月”“黄狗”是两回事。

这个故事说明,苏东坡是多么注重观察。

我曾经在某文中讲述过这么一个故事,为了主题的需要,我再述如下。

重庆某景区,有一农夫耕田的雕塑。其牛在前,其人在后,然而其牛的脚背却露出地面。稍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会明白,无论牛耕水田,还是耕其旱地,其脚背肯定淹其泥中。这尊雕塑据说是某专业高校所为,不管是出自教授也好,还是学生也好,只能说明其没有耕田常识。

上述四则故事,说的都是生活中的细节。但是,概括性的描述也应尊重自然规律。我就遇见过这么一次尴尬事,十数年前,我本不会作诗,可应朋友之邀作了一首小诗,其中有句“遥望江南山月小”,友人觉得平仄不准(我却也不会),便改作了“遥望江南小树摇”,并发在他所主编的诗刊上。因诗刊内部发行,传阅范围不广,我也没有追究。我只是曾对朋友说过,如此之远的江南,我何以见其小树摇动,大树都无法见其影子,能见其棱角的只有那重重叠叠的山。

有人说,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天然出化工,也就是越接近真实、越表现自然越好。古今中外多少文人都为此而努力,东坡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现代文学艺术中这样的问题也是不少,尤其现代社会专业性强,行业差异性大,如果要用文艺表现,则更需慎之又慎啊!

 

                                2015117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