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苏东坡的润笔观

1已有 869 次阅读  2015-01-24 15:08


    苏东坡的一生,应当是清贫的一生,这清贫不是因为多次贬谪,也不是因为无能挣钱。清贫对于苏东坡来讲,既是一种客观,又是一种主观。客观上讲,多次贬谪,妻离子散。主观上讲,文人心性,诗书济世。也可能正因为如此,苏东坡才是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才是真正的文豪,而不是靠文发家的富豪。

苏东坡的贫困到得什么程度,在他给程秀才的信中可见一斑。信中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一个大文学家、大书法家,甚至连绘画也是上乘,贫困至此,让人痛心。

现在看来,到得如此窘境,与连遭贬谪有关,与当地经济条件有关,但是“大率皆无耳”则让人思忖,似乎除了只身一人,别无所物,亦别无所能。其实不然,就在这一封信的后面他说道,经过学生的帮忙,还是弄得了一个居处,结了几间茅屋,虽然“仅庇风雨”。

这只能说明,在苏东坡的心里,“仅庇风雨”已经足够。综合分析,这与他一贯的坚持有关。他在黄州时,就写过《书四戒》,并置于“门窗、几席、缙绅、盘盂。”并做到“起坐见之,寝食念之。”的程度。这四戒是什么呢?一戒出入都乘车轿,否则这是瘫痪的征兆;二戒起居都在深宫,否则就会引发寒热病痛;三戒沉迷娇艳美女,这可是伤害性命的斧钺;四戒追求美味酒肉,这可是腐烂肚肠的毒药。这四戒是苏东坡的生活准则,同时,也是抑制生活享受,自我约束物欲的一个要求。他不仅这样写了,而且这样做了,一生都如此。

他的这样做不是他没有这样的能耐,别说他是一个官人,虽然多次遭贬,但亦曾做过朝中官员,甚至在皇帝身边工作。加之,其父、其弟皆在朝中为官,官亦不小。若放到现在,已经是了不起的官宦之家了。若用贪念的思维去看待他,他的机会何止一次两次,所贪金额何止数千数万。若用现在势利者的眼光看,不贪白不贪,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现在想来,苏东坡为官一世,所留下的不过西湖苏堤、东坡赤壁、几卷诗书。自己何曾享受,何曾高车大马,何曾酒红灯绿。

抛开他的官宦身份不讲,就说他的文学影响,真是人到哪里就轰动到哪里,亦如现代的影星大碗。你看他上一次庐山,山中僧人都说:“苏子瞻来矣!”(《记游庐山》)。到了开先寺,主僧还专门求诗。而苏东坡上山时本不想作诗,结果却作了好几首。如今的诗人是什么:拿钱来。我们试曾看看,现在某些景区的诗也好、文也好,尤其那赋,虽无盛名,虽无多少文采,虽然传世不过三五年,却拿走了不少钱。文人们称钱不叫钱,说钱太俗,叫润笔费。如果说苏东坡要收取诗文润笔费的话,能穷吗?能穷到如此地步吗?

为景区作诗作文收取润笔费,似乎这钱都是企业的、国家的,收之坦然。然而,为友人作序、题词本是雅事,却也逃不脱润笔的潜规则。没有三五千、万把块别想拿到稿子,即使给你稿子,亦系复印件,或者电子件,手稿是不会给你的(有手稿的情况)。而苏东坡是什么,在若干的文章中不见其收取润笔的记载,却见有不少为人作序,甚至作序推荐人才的篇章。虽然说苏东坡常常自谦,说自己作文推荐人意义不大,关键是自己的作品好和为人好,但是他还是为其作了序。在《钱塘勤上人诗集叙》中就说得十分明白,其言曰“余自钱塘将赴高密,勤出其诗若干篇,求余文以传于世。余以为诗非待文而传者也,若其为人之大略,则非斯文莫之传也。”

作为书法家而言,苏东坡绝对是当时的书坛泰斗,其书影响当时,影响后世,影响中国书法,若论其价自当是无价润笔。但是,具体而言,其润笔在当时绝对是一流价位,若放开收费,或者委以经纪人,绝对是当时一流富豪。然而,苏东坡却大失良机,没有能把握市场经济,守着如此好的“项目”却如此贫困的生活。这也难怪,在他骨子里就没有用书挣钱的欲望。一些求字人,只要有几句好话,或者拿点好笔好纸,就能“骗”上一两幅字。其中有一书生,说自己穷困,也轻松的拿走了他的字。这书生会不会拿去买钱,我不知道,东坡也不知道。但他调侃地表达了这样的意见,他说即使能买钱,也是件好事情,济人之难总是善事,只是不是现在。原文是这么说的:“宗人镕,贫甚,吾无以济之。昔年尝见李驸马璋以五百千购得王夷甫贴,吾书不下夷甫,而其人则吾之所耻也。书此以遗生,不得五百千,勿以予人。然事在五百年外,价值如是,不亦钝乎?”

当然,索书者也不全是为了收藏以增值。还有另外一种情况,这种人是为了借书而扬名,哪怕这种人很少,却让苏东坡给遇上了。本来,借书扬名本是耻事,而耻事东坡亦不推辞,可见东坡之品行之高洁,为人之大肚。其事在《书归去来词赠契顺》中可见,求书者契顺说:“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苏东坡“欣然许之”,并且希望“托此文以不朽也。”此话虽然有些戏说,然真的书以予之了。

着笔至此,而今人之文学家也好,艺术家也好,少了钱谁人会予之。习近平去年在文艺座谈会上说,我们的有些作家艺术家沾满了铜臭气。这话一点不假,且这铜臭气不在一人,而在绝大多数的文化人身上了。如果说欧阳修有言:“后世苟不公,至今无圣贤。”这不公,除了社会因素外,我想如果文学艺术家都钻到“利益”的眼子里去了,那么永远也不会有“圣贤”的出现。同理,如果所有的作品都充满了铜臭气,那么,我们所欣赏的作品是艺术呢?还是铜臭?若是铜臭,这文学、这艺术,这世间岂不悲哉!

 

 

        2015122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 王新民 2015-01-26 11:26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苏轼是君子也。
  • 刘德奉 2015-01-27 09:07
    王新民: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苏轼是君子也。
    正确。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