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蜀 道

6已有 803 次阅读  2015-06-11 11:48


蜀道,在我小时的记忆里,是来自李白的《蜀道难》,知其道如上天。及长,蜀道有更深刻印象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艰难之时,常想自己是蜀人,过去的山高路陡都走过来了,还怕什么?但是,近日去了四川广元,在蜀道上来来回回的走了几趟,虽不是全程,却引发了思绪,故有了下面的些许文字。

蜀道,准确的讲是指蜀中的道路,但如果从局部而言,则应是指秦至蜀中的官道之蜀中部分。那么,我今天想说的,也即于此,或者更短一点,广元境内部分。

自古至今,自中至外,没有那一个国家不重视交通建设,我们现在交通发达,有公路、有铁路、有水路、有航空。过去,我们只是在古代文献里知其秦统一中国后车同轨、文同字、尺同度,而见其伟大。但是,这次去了广元,在广元的翠云廊见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古柏,文献说这就是秦时官道的行道树。以物证其有,这才真正信了文献的可靠,也更坚定了官道的存在。

据资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第二年便建设国道,当时称之为驰道,还有直道。道以秦都咸阳为中心,将各诸侯国道路加以沟通与整理,形成东西南北骨干道路,长达万余里。并且有一定的标准和规格,“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汉书贾山传)

当然,贯通西南的道路则是到了汉武帝时才大规模扩建与修建,其著名工程就有穿越秦蜀道路的褒斜道。这条道路成为出入西南的骨干道路,历代官府大为重视,不断改造完善。那么,蜀道就是褒斜道的延伸和西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广元翠云廊,有一条数百米长的官道,其道上的石板并不陈旧,也可能历代都有更换,不能证明其历史的长度。反而是道旁的翠柏,则有两千三百余年的树龄。有的传说为三国时张飞所植,显然没有科学依据,即有可能,也系补植,而非初种。

本来此行没有翠云廊计划,可不知为何组织者在没有征求意见的情况下突然将我们拉至此地。当我们远远望去,山脊上高耸的古柏,却一时心生疑虑,这是何地?有如此苍柏?待我们进入林荫,才知是三国时的驿道,这古柏就是千年前留下的行道树。此时大家才明白,组织者是想给我们一个惊喜。却也如是,我们坚信不疑。一排排长长的古柏直插云霄,直指远方。一棵棵扎根厚土的古柏,坚实而厚重,粗壮而苍颜。从它们数丈的树围,枯而后生的枝杆,不加掩饰的相互拥抱,容巨石于根底的情怀,历风雪于皴皮皱纹,倚斜而站立的姿态,经烽火而不泯灭的精神,可以看得出来,它们自从来到这里就不曾移动过脚步,自从落地生根就坚信了自己的位置。此时此刻,我所敬仰的不是那些策划种植的人,也不是那些移苗于此的劳动者,而恰恰是老柏的境界,无私的于行人遮阴,无畏的面对沧桑,淡定的看待来来往往的帝王将相、官宦文人、商贾农民、罪人以及叛逆者,你虽不发一言,却胜于万卷诗书。当我置身于道中,似乎听见了轰轰隆隆的车声,豪放与宛约的诗词歌赋,或者愁苦的怨啼。这道于我是千年史册,史册里记载了些什么,与中国历史有关?与秦蜀争斗有关?是战?是和?是血泪?还是雨露?是时光催柏而老?是世间难容而枯?我一时不能穷尽,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短短古道,可以深信它曾经的长度很长,历史的厚度很厚。朋友,也可能是古道的内容太为丰富,我无法再往深里细想,否则,我会一时悲而又一时喜,一时惊而又一时宁,我会不会成为多面人?或者神经受刺激?我不得而知。

于蜀道而言,最惊而又险的当是栈道。

栈道是蜀道的性格,不仅仅广元有栈道,在长江三峡地区也大有栈道存在。栈道是蜀人胜天的杰作,是蜀人创造古代交通的智慧。

在广元的明月峡,今人修复了栈道,作为一种旅游观光,其沿线仍留存着不少古时栈道的石孔。这些深陷于崖壁之上,嘉陵江岸的道孔,让我看到了先人们创造道路奇迹的天才和牺牲精神。据文献记载,古时的栈道有木栈、石栈、石木栈、土石栈等各种类别,还有横梁立柱式、多层立架支撑式、无柱式、木筏式、凹槽式、隧道式、石积式、堆砌式等各种结构。并且根据地形需要,还架设有阁楼、廊道,可供行者休息、避雨。

于蜀道行走者而言,可能栈道最为艰难,因为于险而惊,于陡而累,于无饮食用水而力不支。李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谓最为贴切的比喻。我们今人观景于此道,虽有风光在前,却也倍感疲惫,何况仅此一段。如果再加上天灾人祸,身老病膏,应考落地,官宦贬谪,妻离子散,盗贼猖獗,可想而知,这栈道上的行者,思想之悲怆,步态之蹒跚之如此。跳崖者、投水者、因饥死于道者,定然可见。虽说栈道为物,物不能言,可能见其识,亦无不悲凉矣!

蜀道之上,有一处重要的关口,称之为剑阁。相传于三国时诸葛亮所建。我想这之前也应当有道、有阁、有驿站。只是因为战争不出名,军事的重要性不够,而没有上升到政治的高度。

剑阁历来为军事要地,自先秦至新中国成立,这里发生过数十次战斗。当我置身于剑阁的时候已经天幕快要拉上,只有夕阳的余辉照切关楼,和关口两侧的巍峨崖壁。抬头望去,殷红的崖壁上似乎留有战士的血迹,似乎还晃动着战斗时的刀光剑影,似乎那一次次攻防中喊杀的声音又奔袭于耳际。站在关楼,辽阔的大地在烟雾朦胧中呈现出美丽,然而,在曾经争杀的战争年代,这里可是攻关之敌的藏兵之处,此时此地似乎还偃旗息鼓的纳有万兵之众,似乎一种攻势,一种斗气仍藏于那里?那可能只有诸葛姜维而知。回首关内,现在已是风平浪静,和谐而富裕。但今人为了丰富游客的思维,却复制了不少三国时诸葛亮的智慧之器,如木牛流马,如诸葛小车,如长枪短戟,如姜维人像。关内的商业街更是大开创意,关于三国图书、服装、饮食、枪械、生活器皿等等,应有尽有,一切的一切都会让每一个来者穿越到三国的时代,置身于三国的战乱。不过,如果谁真愿意回到古时的生活,谁愿延续诸葛亮发动的战争,那么,他应当坚守在这里,或者去敬仰一下剑阁周边的姜维坟、邓艾父子墓。当然,如果他只是为了了解历史,以此而鉴今,为了当前和未来生活得更好,那么,则另当别论。

从地理条件讲,剑阁却也有“一夫当差,万夫莫开”。之雄关气度,因为,除此一条窄窄的通道,两边便是壁立的悬崖,高去数百尺,长去百余里,且一个个插立云端,如直指的利剑,故当地人称之为七十二剑锋。这剑锋紧密相连,有如一道坚实的城墙,只有剑阁一处小小的口子。如此之地形,当然剑阁居显位,成要道。也可能正因为如此,历代帝王将相才如此用力而争夺。

但是,当我打开中国地图,他连一个点都不是。再打开四川全图,显出剑阁二字。看来,在今人的眼中,他已经不是中国的关,早已变成了文人的阁。我无意中打开先秦地图,这才发现崇山峻岭中褒斜道之重要,剑门关之险要。看来,这剑门之关,也只适合于古时的多国林立、藩镇割据,或者政治家军事家的野心膨胀。而今已和平年代,只适和于文人骚客作文赋诗,或生活富裕之后的旅游观光。

本于好奇,翻阅剑阁战事,却总是守的多,败的多。诸葛亮设关是为守,姜维兵败退守此处。秦灭蜀国是为败,邓艾借道阴平是为败。如此者守又何益,关又何用。

查看剑阁之地形,是为险关,设关阻攻是为上计。但是如果遍观秦蜀地形,剑门已不是门,小小之门于一国能作何用?宋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有这么一段话,引人深思,其文说:“剑门关皆石无寸土,潼关皆土无拳石,虽皆号称天下险固,要之潼关不若剑门。然自秦以来,剑门亦屡破矣,险之不可恃如此。”我于潼关工作多年,当日游时与友人亦言及此意。然为何潼关能守而剑门屡破!何矣?思之再三,只能用“强大”二字作结。谁的经济社会发达,谁的国家强大,其关自然能守,其关自然不破。如秦与周边国家相比,自然秦为强大,强大之国把关推到了剑门,而蜀国为何不推至其长安边上?邓艾军少,深入蜀国,不加抵抗而刘禅主动出城。俗语都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主至如此,将至如此,关能不破否!剑门,又称蜀门,可见蜀人看其所重。然环视蜀国周边,靠着藩羌的有雅安,靠着吴楚的有夔门,而这些为何无关。其实,于这些国家而言,蜀自强大,大则自不设关。看来,关在无形的国家发展之中。故夔门险而成了歌咏之地,骚客所居。不见狼烟只有墨烟,画图掩过了战图,竹枝词代替了《兵车行》。神女本无恙,而剑锋长独立。

相对于《蜀道难》有一首《蜀道易》。《唐诗纪事》中说,唐人陆畅拜谒成都官人韦皋,作诗:“蜀道易,易于履平地。”韦皋高兴。虽是媚诗,然却预示了今日之蜀道发展,仅广元而言,有航空、有铁路、有高速公路。出入如履平地,真个是蜀道并不难了也!

 

 

201567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