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饮一杯来自家乡的新茶

1已有 850 次阅读  2014-03-23 08:20   标签center  color  style  新茶 


如饮一杯来自家乡的新茶

——曹英元散文集《情满岚皋》印象

文/陈益鹏

3月20日,满心欢喜。原因是,收到来自家乡文友曹英元刚出版的散文集《情满岚皋》。

与英元并不是很熟。之前,曾给他邮寄过我去年出版的两本书;他曾向我电话打听过西安出版市场的情况。一直未曾见面。看过他发在《安康日报》《安康文学》以及中国散文网、岚皋政府网站上的文章,一篇又一篇,又见这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以及看到更多走在文学路上且成绩不俗的岚皋年轻一代诸如游承林、万世长、吕湘艳、谢承海、姚泽练们,心中悬着的有关岚皋文学创作队伍的一丝忧虑没有了,坚信岚皋文坛方兴未艾,后继有人!

《情满岚皋》,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岚皋籍作家杜文娟作序,五辑,60篇文章,22万字,书中插了不少彩图,可谓图文并茂。除第二辑“他乡留影”外,其余四辑内容均与岚皋风土人情、乡里亲情、社会人文有关。从书中照片看,英元长得高大帅气,和以前猜想戴一幅眼镜、敦敦实实的描画相去甚远。他老家在岚皋县民主镇堰门乡,这让我想起同是堰门人的卢修宾。卢修宾也是一位青年作家,现在江南渐北某地文化部门供职,也写得一手锦绣文章。便好奇,堰门这个地方还真有点“邪门”,总出文人雅士。去年春节,回官元绕了一圈,特意路过堰门,想看看那里的山水,跟别处有什么不同。却也没看出什么异象。但心里一直掂着。

有道是:英雄莫问出处,富贵当问缘由。其实,英元早已用他的作品给了我解释和答案。

我喜欢对比,拿自己和他人对比。一对比,差别就出来了;一对比,就见出了高低。同为岚皋人,我和英元有着大致相同的生活背景,但又不完全相同。我也是岚皋土生土长的,但却离开农村较早。不像英元,有一个手里还握着锄把的老父亲,用磨盘推着小日子的老母亲,靠乡村和土地那么近,贴得那么实。因为隔着一层纱,我笔下的乡土,自然就少了泥腥味和厚实感。英元写的《老家的年味》,读来感觉巴皮巴肉,连猪身上的汗毛都能看得清;他《眷怀老屋》的深情,溢满他的笔管,如同他家地里的那棵老树,扎下了深深的根须。难怪这篇文章能获得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

南宫山,是英元的山,也是我的山,我只为它写过一篇文章,而他却能一会儿迷雾,一会儿秋色,一会儿红叶,不同角度,反复描摹,写出它的千姿百态;千层河,是英元的河,也是我的河,可我至今没有一篇完整的作品回报它赠予我的美,而英元却早已将千层河的万般风韵诉诸笔端,展示天下;我也曾走南闯北,看黄山、观大海、雨中攀爬太白山,回头却只留下几张照片,而英元登山踏浪之后,既走了心,又走了笔,借着写景,还道出了许多人生感悟、哲理妙言;还有,吃了三十多年的魔芋豆腐、和渣、懒饭,竟没有被我吃出巴山的独特滋味,也没有像英元那样,佐料一方风俗,吃出人情世故、生活温暖。

英元口口声声称我为老师,是不确当的,我再不敢涎着脸皮冒然答应了。因为,和他相比,我作文的技法真高明不到哪儿去。

看完这本集子,我的思绪,再次返回英元书中的堰门“卢氏祠堂”,回到《万民同乐图》巨幅壁画面前,想要看清它斑驳后面的清晰;再东去花里武学馆,想要找到昔日供奉在周氏三兄弟家神龛上从湖北到陕西一路乞讨的讨米棍,想要弄清楚,它是如何将一个曾经什么也不是的荒僻之野变成一个富庶强健的桃园之所?它和岚皋先民在生存哲学上到底有着怎样的血肉联系?它和诸如英元们一般岚皋文人学子孜孜不倦奋力笔耕的进取状态是不是也有着某种内在的血缘关系。

读英元的这本书,让我如饮甘露,如品佳茗,并再次产生掉头策马南回故里的急切之心!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 赵攀强 2014-03-23 12:47
    在前不久召开的首届安康青年文学创作培训会上,我看到过曹英元的这本书,当时每位作者座位上都放有这本书,不知是书带的太少,或是他与我不太熟悉,我的座位上没有。我随便翻看了一遍,觉得不错,今日读了您写的文章,对此书有了进一步了解。
  • 陈益鹏 2014-03-24 23:17
    只谈了一点小印象、小感触。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