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边地岚皋

3已有 1027 次阅读  2014-08-20 18:06   标签center  normal  color  style  岚皋 

 

边地岚皋

 

/陈益鹏

 

 

岚皋位于陕西最南端,北牵安康,东挽平利,南靠重庆,西望紫阳。从地图上看,自西北至东南,两头窄尖,中间略肥,形如一张桑叶;从飞机下瞰,植被丰茂,满目绿色,沟壑纵横,宛如叶脉。

岚皋早年不叫岚皋,叫砖坪。清初,这里是陕安镇绿营兵汛的驻地。清廷镇压白莲教起义后,嘉庆八年(1803)砖坪汛升营,由都司、守备率兵驻防。至于何以称之为砖坪,无从考证,据说,是因为建兵署衙门时挖得大如方桌的汉砖数块,因之而得名。民国六年(1917),砖坪易名岚皋县。岚,林间之雾气,皋,水边之高地。一条流贯全境的岚河,两岸云蒸霞蔚的山林,再点缀一叶凌波踏浪的小舟,诗情画意就全都有了。

现在的岚河,虽因公路的开通已失去航道的功能,但早年的这条河,却是沟通山里山外货物人流的重要通道。昔日岚河下游的湘子坝火石沟,人称“小汉口”,是岚河连通汉江水运的重要码头和贸易枢纽。据考证,在此首开商阜的,是来自关中韩城的三个匠人,他们以各自的手艺在此落脚,结为把兄弟,走旱路穿梭于秦巴两地,经汉水往返于秦楚之间,联手贩运,互通有无,用商贸赚来的巨资,置地建房,广纳各路生意,扩大经营规模,以仁同寿商号垄断砖坪山货特产,吸引日本斋藤洋行投资三万余元,合伙经营“金州漆”,远销日本、东南亚。在安康、平利、紫阳诸地开油坊十五家,从砖坪至汉口,沿途设一百零八个号房。今日县城开发区所在地号房湾,即得名于当年仁同寿在此开设过商号。民国十八年(1929),“小汉口”火石沟遭土匪陈定安劫洗,毁于一炬,沦为废墟。县城的号房湾,如今却是街巷纵横,高楼林立,商铺门店比肩继踵,成就的是另一番红火。

多数时候,岚河是温顺可人的,值得信赖的。但也有放荡不羁,难以管束的时候。陕南属亚热带气候,历来多雨,每当阴雨雷暴过后,岚河必会泛滥成灾,千沟万涧的溪水,汇流一处,如脱僵的野马,左奔右突,袭卷沿岸庄稼和人畜。岚皋老街原本建在近水之地,在经过清同治一次大面积水毁之后,得了教训,只得迁往高处。老城的北门口风堡,崖壁高矗,如船头迎河而立。因为居高临下,发威的洪水奈何不得,从此小城民居不再受其牵累。老北街从北门坡直抵南山根,因为逼近山脚,再无拓展之地,所以,岚皋县城自古至今无南门,衙门也只得违反惯例,朝北开了。

称岚皋为边地,与他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也与其深居巴山老林,地避人稀有关。但你千万别小看了这里的山民,若要追索他们的家世,说不定他们当中还有落难皇族的后裔。总之,他们大都有一些背景和来历,并非地地道道的土著。据史载,元末明初,大批经战乱兵祸丧失土地的农民和红巾军起义失败的兵士,为谋生存,或逃避赋役官差,辗转流入秦巴山中垦荒就食,但却遭到了朱元璋“禁山”政策的封堵,不许老百姓在山里居住。明末清初,兵患不断,自然灾害频繁,造成人口锐减,十室九空,土地荒芜。清王朝统一中国后,为避免土地撂荒,增加赋税收入,于顺治六年(1652)颁布《垦荒令》,强迫各地流民,无论原籍别籍,编入保甲,开垦荒地,给以印信执照永准为业,六年后按亩征粮;顺治十八年(1661)发布“迁海令”,命令从山东到广东的东南沿海居民统统内迁,从而形成清初两次大规模移民,时有“湖广填陕西”之说。移民,不仅带来了人口,也带来了沿海的手工业技术和文化。在出现一大批手工作坊的同时,学堂、私塾、书院等民间教育机构也纷纷涌现,出了不少进士、举人和秀才。至此,岚河两岸的山涧河谷,慢慢就多了桑麻和牛羊,变得人烟稠密,展现出近代文明的新气象。建在柏杨乡孟石岭瓦溪沟口带有徽派建筑特色的武学馆和位于溢河乡与花里镇交界处的南宫山佛寺道观,即为逐渐富裕起来的移民先祖所营造。如今,南宫山已辟为国家AAAA级景区和国家地质公园,武学馆也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强力保护。

蜂拥而至的移民,五股八杂,良莠不齐,贫而懒惰者落草为寇,横行乡里;地方豪强占山为王,筑寨自保;官府鞭长莫及,衙门形同虚设。又因砖坪地处川陕之交,境内沟壑纵横、山高林密、居家野僻,为域外游匪流贼过境打家劫舍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时之间,县境四野,内忧外患交织,事端频发,灾祸迭起。原本与世无争的岚河流域、大道河流域,不再安份逍遥,开始有了刀戈声、枪炮声,喊杀声,清澈平静的河水,开始变得血腥和激昂。犹如山洪一般,涌现出一批仁人志士:明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刘洪、刘二虎聚灾民三百余人,在蔺河口起义,后追随李闯王打天下,成为其旗下的一员大将;清乾隆时期,“齐二寡妇”王三凤母女率部驰骋川陕,血洒岚河,与腐朽的清王朝英勇斗争;1936年,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铁佛街爱国志士许勋安自西安回乡拉队伍,毅然决然出山抗日,展现了民族气节。

随这股洪流涌出大山的,还有一个名叫娄学政的将军,他家居城关樟树坪,193612月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参加新四军,由于能谋善战,很快得到提拔和重用,1982年离休前,已官至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还有一个时任岚皋中学教师、名叫纪小城的铁佛人,194911月,他跟随解放岚皋的部队走出岚皋,在部队从事文艺宣传工作,先后写出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学作品,其中电影《红鹰》,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片,在中南海为中央首长演出。还有曾留学日本,兴农于滔河,将植桑养蚕技术引入岚皋的地方名士陈可庄;生于岚皋砖坪、画技名播京师的清代著名画家甘棠等等,都是从岚皋这块热土成长起来的一代俊杰。

沿四季河逆流而上,翻过一座大山,就到了重庆城口的地界。从岚皋到城口,如今有一条省道相通,界山的顶端,有一方天然的大草甸,名叫神河源,上千亩草场,铺展在浑如母乳的山峁和湛蓝的天空下。远望辽阔的大巴山,如海浪逶迤,波涛翻滚;峡谷深处,林木森森,云遮雾绕处,一条清冽冽的小河叮冬流响,沿途旋出玲珑幽潭,捧出万千花朵。人们管那条河叫千层河。千层秀水,一步一重天;积在山湾的湖水,名为神田;山上有草,山下有洞,洞里有传说。如此这般,就有了挖掘的必要。如今,那里也早已变成省级旅游景点,供人们假日消遣。

除了这些展现在地表可供人玩赏的自然景观而外,这里的地下蕴藏也十分丰富,已探明有钛、铁、铜、金、钒、花岗岩等4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钛磁铁矿储量达22亿吨以上。同时,岚皋还是富硒魔芋、烤烟、茶叶及蚕桑最佳适生区,现已查明有林种和各类食(药)用植物分别达1300种、2000种以上。关中乡村的“农家乐”我到访过,同样是“农家乐”,关中的农家食材远没有陕南岚皋丰富:河鱼、土鸡、腊肉、魔芋豆腐、神仙豆腐、炖汤、蒸碗子、各种山野菜,应有尽有;相同的价钱,却可以吃出不同的味道:酸、辣、苦、甜,五味俱全。座落在四季河边的杨家院子,是去神河源的必经之路,其院落造型古朴,菜品多样,环境幽雅,远近闻名,南来北往的游客,凡在此小驻过的,都会随口道出几个“好”来。如今,岚皋的旅游业发展很快,以南宫山、千层河、神河源、蜡烛山、岚河漂流为主体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全面开发,已成为当地主要经济支柱。

除了靠山吃山,聪明的岚皋人也不会让那些清清的河水白白流走。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达54.8万千瓦,可开发小水电24万千瓦可利用库区淡水水面3万余亩。在岚河和大道河流域,他们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优势,沿途筑起多个大坝,相继建成花坝、新春、蔺河、小沟、石门等多个水电站,除满足全县城乡自用外,每年还向境外输出电力达数万千瓦。渔业养殖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居巴山腹地、岚河之滨的岚皋县城,如今也是旧貌换新颜:在原来老街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基础上,现已拓展至五平方公里以上,昔日满是农田和菜地的萧家坝,已筑起一座座高楼,形成纵横交错的街衢市井;一湾湖水绕城过,三座大桥串两岸;昔日国军守城筑堡的土巴寨,山上山下,一片葱茏,石阶通顶,亭阁依稀,早已辟成一方静地,号称莲湖公园。2012年,全国50个最美小城,岚皋榜上有名。顺着新拓宽的安岚二级公路,每天都有来自域外的游客,前来一睹这个边地小城的风采。

岚皋的变化,日新月异。如同良好的自然生态吸引曾经无奈远去的候鸟重新归来,一些通过高考走出岚皋的学子,在异乡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回到家乡,被家乡清新无霾的空气、小河中自由游弋的小鱼、树上婉啭欢鸣的小鸟所吸引,被小城人安宁、闲适的生活,广场上翩翩飞翔的白鸽和轻歌曼舞的热烈气氛所吸引,纷纷回归母亲的怀抱。

这个美丽的边地小城,它也是我的故乡,虽然我已经离开它十几年了,或许此生再也难以和它合而为一,但它始终在我的心里,像岚河的水一样,清澈、透亮;像生长在大巴山上的树木一样,永远都是绿油油的,没有一棵,会因为我的远离而枯萎!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