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从大巴山走向雪域高原

已有 1397 次阅读  2013-07-03 22:23   标签center  大巴山  style 

从大巴山走向雪域高原

——杜文娟小记

 

文/陈益鹏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刚出校门,跨入社会,眼中装满新鲜好奇,怀里揣着文学梦想。时值改革开放初期,文学社团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蓬勃生长。位于陕南巴山深处的岚皋县也不例外。几个热血青年相聚一起,欲趁势举旗,成立自己的文学社团。那会儿,杜文娟也刚从陕西省团校毕业,分配到岚皋县团委工作。因她在《西安晚报》文艺副刊发表了一篇名叫《岚河,故乡的河》的散文,立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那个时候,岚皋还很少有人能越过秦岭,在西安的报纸上发表文章,因此,她的出现令我们眼前一亮。她被我们列为文学社重点动员的对象。那天,我去县药材公司家属院找她时,她正坐在二楼阳台一把小木椅上,手里捧着一本书,专心专意地看着。听我咕咕叨叨说明来意后,她微微一笑,说好啊,好事啊!但再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我预想中的喜形于色或慷慨激昂。此后,在我们组织的一次文学青年野营活动中,她也一同前往,并写有一首小诗,刊登在县文化馆油印的文学期刊《岚水》杂志上。那期《岚水》特意为我们的这次活动开辟了一个叫走向秋天的作品专栏。后来,我们的小荷文学社因种种原因胎死腹中,憾未成立。

      第二次是以文相会。在1988年《汉江文艺》主编陈长吟选编的《安康诗选》中,杜文娟的一首名为《塑像》的诗和我一篇名为《巴山月》的散文诗同时入编。从各自简介来看,当时的我们都刚处于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此后不久,杜文娟调入安康水电三局工作,在岚皋小城里很少再看到她的身影,但不时的可以从《安康日报》等报刊上见到她的名字。至九十年代末,杜文娟的作品逐渐多了起来,出版了《杜鹃声声》散文集,小说也上了《延河》等省级文学期刊。但那个时候,她的名声还不是很响亮,其影响也多限于安康和陕西范围。2000年以后,她的创作势头开始变得强劲,《十月》《北京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大家》《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等一批国家重量级刊物常能见到她的作品。自1997年开始小说创作,她已在国内各种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近百万字,小说《立冬》《相约拉萨》,散文集《杜鹃声声》,分别获得第二届、第三届全国电力系统文学作品评比奖、著作奖;短篇小说《满月》获20102011《解放军文艺》双年度优秀作品奖。尤为令人称道的是,在汶川大地震期间,她舍下舒适的生活,主动请缨,自愿深入灾区一线,作为一个志愿者,以自己的柔弱之躯给灾区送去温暖和力量,用手中的那支笔捕捉灾区人民战天斗地的感人事迹,撰写了一篇又一篇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她的以汶川地震为题材的一批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得到了多家报刊的采用和转载,其中报告文学《四川震区亲历记》被《十月》《北京文学》《波士顿记事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刊载或转载;以灾区为背景的短篇小说《月儿弯弯》在《鸭绿江》2009年第6期发表后,立即被《小说选刊》转载,并被陕西作协和中国电力作协推荐为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参评作品;以汶川地震为题材的散文《北川的年》经《文学报》发表后,入选《2009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她直面灾难、勇于担当的献身精神,得到了文学界和政界的双重认可,并因此而受到前往灾区视察灾情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接见。从2006年起,杜文娟的散文作品连续四年入选各种年度选本和排行榜。20086月,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走向珠穆朗玛》由花城出版社推出。该小说以青藏铁路通车前后为故事背景,刻画了现代人若即若离的友情、爱情以及更加私密的情感,是国内目前第一部从情感、旅游、汉藏友谊及尊严等各方面全力书写青藏高原的长篇小说。小说出版后,陕西省作协专门为她举办了作品研讨会,《西藏文学》《新华书目报》《中国作家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多家媒体也相继进行了选载和连载。因为创作成绩突出,2007年,杜文娟成为陕西省作家协会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2009年,她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她在签约后的一年时间内,出版长篇小说一部,发表中篇小说4篇,短篇小说7篇,散文10篇。可以说是成绩斐然。而她在2012年推出的长篇纪实文学《阿里阿里》,则更是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声誉。

      2010年春天,中国作家协会在全国遴选出19位作家,到各个省定点深入生活。因为在此之前,杜文娟曾先后多次进藏,有了丰厚的积淀,对于写出一部反映藏区生活的书非常有信心,所以,她主动要求将她派到西藏自治区。但由于给她派的堆龙德庆县离拉萨市只有12公里,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不符合她的选点要求,于是她便主动将自己的写作视点定在离拉萨市1750公里的阿里地区。她觉得既然写西藏,就得写最艰苦,最有代表性的西藏。

      《阿里阿里》是一部记录西藏阿里人独特的生存全景的书,书中将阿里人的生死、命运、爱情、信仰、暗伤、悔恨与灾难一一展现。为了写成这部书,她三次抵达阿里,走访纪录了几十位阿里人或援藏干部的悲欢离合。对阿里的了解,使她更加理解藏族人为什么重生轻死。她在其作品里展现了高原上的人性真实与纯粹之美。该作品一经发表,便得到了全国一百多家媒体的广泛推介和转载,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杂志社还共同为《阿里阿里》举行了研讨会,其作品不仅入选《2012中国报告文学年选》一书,还被纳入中国报告英文版(第一辑)对外推介。至于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她在做客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文化三秦》接受采访时说:“……阿里人,乃至整个西藏人,面对高寒缺氧、物质贫乏,快乐、虔诚、简单地生活着,对雪山、湖泊、河流、树木、牛羊等等,充满了敬畏,对生命的关照,死亡的坦然,深深地打动了我。从而使我一次次前往西藏,书写西藏。谈起一路的经历,她这样描述:在藏北无人区,因为汽车陷进冰雪融化的河水里,两辆汽车互相牵引拖拽,好不容易上了岸,钢板又断了。凌晨一点,冰雹雨雪突降,雷鸣闪电,荒原辽阔得毫无道理,鬼魅得无处躲藏。同伴屏气敛息,我则无忧无虑,看着狼的绿眼睛由近及远。漫漫长夜以后,有人告诉我,如果雷电击中汽车,引爆燃烧,归宿就是火葬。从此以后,每遇雷鸣闪电,双肩就条件反射般抽搐。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横断山区,凌晨两点,我在网吧写稿子,拳头、藏刀、香烟、吐沫星子在我头顶飞来飞去,叫骂声声,刀光闪闪。神山冈仁波齐脚下,凌晨三点,雪粒打得手、脸、屁股生痛。冷风利剑一般,把四肢穿越成透明体。为了不被冻坏,快速方便完毕,跟人争抢避风的座位。一路上,紧紧抱住用哈达包裹住的笔记本电脑,防止再次颠坏。由于高原反应,凌晨四点,堆龙德庆县医院院长带着一位医生,进到我的房间,给我吸氧服药,将我从死亡线上拽到鲜亮的人世间。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状态下,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国内第一部有关阿里的纪实文学作品。评论家杨柳岸在《陕西新锐小说家扫描》一文中说:像她这样,对西藏少数民族的人民的生活精神了解的作家是不多的,从某个角度来说,她是充当了藏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交流志愿者……而她的新作,长篇纪实文学《阿里阿里》,可以说更是对她的西藏情结的一次酣畅淋漓的文学表达,使她的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杜文娟以其丰厚的成果向世人证实了她的创作潜能和实力。评论界称她为新锐作家草原上盛开的雪莲花,给予了高度评价。从当年的稚气未脱的小女子到今日叱咤风云的文坛女将,杜文娟完成了她的华丽转身。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