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山海关前话成败

3已有 1180 次阅读  2013-11-30 21:29   标签山海关  center  style 

山海关前话成败

文/赵攀强

 

     山海关的举世闻名并不在山海关本身,而在于关的一场战争改写了中国历史。

    

     来到关,除了“天下第一关”的雄伟令人震撼之外,想得更多的是那场战争。

    

     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是这场战争的三个核心人物。


当时,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已经占领北京,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自杀,明朝灭亡。明朝关宁总督吴三桂占据山海关抗拒不降,李自成一怒之下亲率大军征讨。吴三桂被打的招架不住投靠关外的清廷,被封为平西王。清朝睿亲王多尔衮挥师入关,与吴三桂两面夹击,打败李自成,从此中国历史开始进入大清时代。


每每想到此处,我的心情都比较沉重,常常同情李自成,并为农民起义军的失败扼腕叹息。


假如李自成及其所领导的农民军没有出现一连串的失误,鹿死谁手并未可知。


李自成的第一个失误是目光短浅,缺乏胸怀全局的战略谋划。在李自成的心目中,只有明军,而没有清军的概念。农民军攻占北京后,李自成认为招降或者打败吴三桂,传檄平定江南,就会稳坐天下。对当时战略重点发生转移缺乏清醒的认识,对历经三世,经营三十余年的关外强敌清朝置若罔闻。岂不知那时的清朝实力已经十分强大,入主中原的想法由来已久,并虎视眈眈,蠢蠢欲动。在李自成“御驾亲征”吴三桂的同时,多尔衮统率大军日夜兼程,及时赶到山海关下,打了个农民军措手不及,致使李自成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李自成的第二个失误是进驻北京后忘乎所以,失去民心。攻破北京后,李自成及其农民军将领刘宗敏等滋生骄傲自满情绪,做了一系列错事。一是军纪败坏。军师宋献策、李岩曾建议大军驻扎城外休整,以防不测。可是李自成、刘宗敏等坚持率军入城,以致于军民混杂,烧杀抢掠,奸淫妇女,屡禁不止。二是追赃逼饷。农民军进城,本应该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宽释旧官,稳定人心。可是李自成、刘宗敏等反其道而行之,对明朝旧官严刑拷打,敲诈勒索,就连吴三桂的父亲也未能幸免。三是强占宫女。李自成入驻北京,将明朝皇宫的大批宫女赏赐有功将士,使那些苦难深重的女子陷入更加苦难的深渊。农民军上述的所作所为,使天下百姓大失所望。若说李自成前期的成功,主要是得益于老百姓的支持,那么李自成后期的失败,主要是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在山海关大战期间,沿途百姓仇视农民军,人走室空,钱粮无存,使农民军失去外援,苦不堪言。在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各地军民纷纷反叛,形成腹背受敌、两面作战的被动局面。


李自成的第三个失误是流窜作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使之进退失据。早在李自成攻打河南之前,李岩就提出“经营宛洛,授官理民,图谋发展”的战略思想,可是李自成不以为然,依然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每攻一城,抢劫一空,四处流窜。攻取西安后,军师宋献策、李岩,大将田建秀等建议,巩固西安,连接荆襄、河南、山西等地,发展农桑,操练军队,形成稳固的根据地后,再图北京。可是李自成、刘宗敏等将帅急功近利,一口想吃个大胖子,草率出师,使农民军陷入“孤军远征”的危险境地。当农民军山海关失利,退出北京后,竟然没有一处牢固的立足之地与清军抗衡,节节败退,迅速灭亡。难怪明军、清军都称农民军为“流贼”。


李自成的第四个失误是猜疑心重,杀戮成性,未能团结天下英雄,最终导致众叛亲离的结局。明末的农民起义军有许多股,俗称“十三家”。在高迎祥为闯王的时代,十三家义军曾联合一处,形成了强大的反明势力。到了李自成为闯王的时代,就再也没有联合过。倒是袁时中投靠过李自成,不久就叛逃而去,后来为李自成所杀。罗茹才也投靠过李自成,后也为李所杀。还有张献忠也投靠过李自成,为李所不容,随之离去。比起汉高祖刘邦的团结韩信、彭越、英布合围项羽,李自成是大大地不如了。尤其让人想不到的是,李自成对自己人也很不放心,在李自成退出北京之后,军师李岩建议由自己带两万人奔赴河南稳定局势,由李自成亲率大军坚守山西抵御清兵,形成掎角之势,则西安就会成为稳固的大后方,败局可能会扭转。这本来是一步妙棋,可是李自成怀疑李岩谋反,错误地将李岩诛杀,动摇了军心。另外,李自成的农民军将士以陕西人为核心,李自成看重的是陕西将领,其他地方的将士未免有失落之感,这些都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山海关下独徘徊,往事如烟空悲切。昔日那旌旗招展,战马嘶鸣,炮声雷动,刀光剑影的场面依稀就在眼前。农民军将士在与关宁铁骑和大清兵勇浴血奋战时,那种撕心裂肺、血肉横飞的景象,震撼山河,激荡千秋,哪是一本《明末遗恨》和一把千古英雄泪能够了断的呢?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