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网
中国散文网首页 > 散文快讯 > 正文

一个美国人的黄河之旅

中国散文网 作者:天津日报 发表时间:2012-06-04 我要评论(0)
字号:T|T

比尔·波特:一个美国人的黄河之旅

 

 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从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台湾和香港,经常在中国大陆旅行,并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文的作品,出版了《空谷幽兰》《禅的行囊》《黄河之旅》等书籍,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印象:弥漫在茶香中的黄河情结

  “这一天是公元1991年5月25日,是我成功到达黄河源头的日子,追随着这条黄色的巨龙,我历时两个多月,行程五千公里。在这条河边,中华文 明从五千年前开始发轫;在这条河边,中华帝国创造了空前的辉煌。在这条河边,中国人形成了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的心理和情感。”

  写下这段文字的人叫比尔·波特,一个留着大胡子的美国人。他不仅独自探访了中国的母亲河——黄河的源头,并且还撰写了一部近20万字的游记《黄 河之旅》,记述了他从上海启程,途经青岛、蓬莱、泰山、开封、嵩山、三门峡、延安、呼和浩特、青铜峡、日月山等地最后抵达黄河源头的60多个日日夜夜的所 见所感。此书一出版就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人们无不好奇:一个外国人为什么会对中国文化有如此高的热情?

  于是,前不久记者专程采访了比尔·波特先生。

  见面之前,我一直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见面是在北京的一家茶馆里。我到那里时,他正在跟朋友聊天。看见我们几位媒体人进来,他用熟练的中文抱歉地说:“不好意思,耽误你们一会儿,这个朋友我们已经好久没见了,我们谈完再接受采访,好吗?”

  与相见甚欢的友人聊天结束后,比尔开始接受我们的采访。没想到,比尔对中国的茶道还颇有研究,他很关切地问我们:大家喜欢喝些什么茶?服务员拿 了茶单上来,比尔指着“小红袍”说,这是什么茶?还没尝过呢!服务员告知是岩茶的一种,他饶有兴致地说,那就试试这种吧。服务员随即问道,您是自己冲泡还 是我们给您冲泡?比尔说,还是自己来吧。我还没明白“自己来”是什么意思,服务员已经将一整套茶具放在了比尔面前,并根据在座的人数放了相应数目的杯子。 于是,这位大胡子洋人开始手法娴熟地为我们冲茶、治器、纳茶、候汤、洗茶、冲点、淋罐、烫杯、洒茶、分杯、分壶……有条不紊,见此心中暗自惭愧,自己对茶 文化的了解,还不如比尔。

  比尔客气地将茶分好,奉到每个人面前。伴着袅袅的茶香,比尔开始给我们讲述他的黄河之旅和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寻访黄河源头

  比尔新近出版的《黄河之旅》一书,记录了他于1991年春进行的一次探寻中国母亲河——黄河源头的旅行。

  1991年3月,比尔·波特从黄河入海口——东营出发,沿黄河逆流而上,途经济南、郑州、洛阳、延安、包头、临夏等二十多个城市,拜访了黄河流 域的各种文化遗址和历史建筑,踏遍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地,历时两个多月,行程五千多公里,最终到达了约古宗列盆地的黄河源头,完成了这次从黄河入海口到黄 河源头的文化之旅。二十年后的今天,比尔将当年文化之旅的考察笔记整理成书,名为《黄河之旅》。在这本书中,他详细描述了黄河沿岸各地的历史遗迹和民间传 说,向读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起源和数千年来的传承。

  比尔说,他对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很有兴趣,就在黄河的岸边,他想探寻黄帝以前住在哪里?还有大禹、伏羲,或是老子、庄子、孔子,所以才去做了这次旅行。

  此书之前,比尔写的《禅的行囊》《空谷幽兰》分别讲述了他对中国隐士文化和禅文化的追寻。比尔说,因为他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希望能有更多的了解,特别是对文化发源地的了解。他想知道,为什么在这样的地方,中国文化会发展起来,黄河之旅就是去追寻这个源头。

  比尔说,起初他并不大了解黄河,可是在文化学院读书的时候,校长是一个很有名的学者,曾在哈佛大学讲过学,上世纪40年代去了台湾,叫张其昀。 这个人写了一些关于中华文化历史方面的书,在写到中华文化起源的时候,每一章有很详细的地图,都与黄河有关。所以当比尔1973年开始读他的书的时候,就 开始对黄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比尔发现黄河跟中国文化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要了解中国文化,一定要到中国的黄河去。比尔第一个中国之行的计划是找隐 士,是在1989年。一年后在台湾写出了《空谷幽兰》,之后的1991年,他开始计划他的“黄河之旅”了。

  当问及比尔,他的新书《黄河之旅》与之前的《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有何不同时,比尔说,《禅的行囊》和《空谷幽兰》写的是我采访的很多人物,《黄河之旅》没有采访什么人,其实是采访自己,寻访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己修行的过程。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比尔在回忆的时候,还会记得一些声音,一些感觉。他还记得自己去函谷关时的情景。函谷关现在也是比较热闹的景点,那个时候 还都是泥土路,只有一个老人在那个地方,也没有什么交通工具,比尔就找到一个农夫,用他的拖拉机把自己送到离函谷关可能10公里左右,黄河岸边一个有渡船 的地方。坐渡船过河之后,天快黑了,不能继续旅行,刚好那里有个小小的招待所,只有一个管理招待所的人和比尔,住了一个晚上。比尔的房间就在黄河边上,可 以听到黄河奔腾的涛声,整个夜晚黄河涛声阵阵,那撞击心灵的涛声永远铭刻在这个外国人的记忆里。

  比尔·波特在书中这样写道:“当我告诉他(指农夫)希望走到黄河源头时,他先是微微一笑,继而竟放声大笑起来。他说,只有有数的几个中国人以及 日本NHK电视台的摄制组成功到过黄河源头。来这里的西方人不下十几个,却没有一个人成功抵达源头。听他这么说,我暗自吃惊,但仍告诉他我决意一试。最终 在克服了长途跋涉的疲劳和高原反应带来的痛苦后,比尔到达了黄河之旅的最终目的地,成为当代第一位成功到达黄河源头的西方作家。他在书中描述了到达黄河源 头时的情形:“每往前挪一步,都是那么痛苦。我的肺无法换气,我的双眼无法聚焦……在意识模糊、不知不觉中,我们竟然神奇地跨过了山脊。看到黄河源头 了……牛头碑上写着‘黄河源头’四个字。此时此刻,千思百感一齐涌上心头。可是我太累太累了,没力气笑,也没力气哭,只是和向导互拍了照片。”

  寻访终南山隐士

  《空谷幽兰》这本书在中国和美国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比尔说很多美国人喜欢这本书,但是没有中国人那么多,在美国出版了二十年,只卖了3万本, 而在中国出的中文版,一年之内就卖了3万多本。中国人对中国文化比较有兴趣,外国人其实对中国文化没有很大的兴趣,除了一些大学生、艺术家和诗人。他们对 中国的诗歌和艺术很有兴趣。一般的美国人对中医和气功很有兴趣,现在美国很流行。受教育好一点的会对艺术家和一些哲学家有兴趣,比如庄子、老子等。

  在探访隐士之后,比尔对隐士有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中国的隐士和西方的隐士还是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他说,中国的隐士去山里面修行是为了帮助别 人,外国的隐士去山里是因为他们讨厌别人,他们要避免跟别人在一起。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有很多关于隐士的故事,比尔在国外演讲的时候,用一个比喻来讲述东 方隐士与西方隐士的区别,他说,中国的隐士相当于美国宗教方面的研究生,他们要研究自己的心,大部分他认识的隐士都只隐居三年到五年。在宗教修行方面,要 得到最高的学问是要个人自己努力,不可以靠老师。有一些隐士下山以后不习惯了,便又跑回去,所以有很多住了二十年、三十年或者五十年的隐士。多年以后,比 尔还去回访过当年寻访过的隐士,很多当年年纪很大的都圆寂了,有一些年轻的还在。

  而当记者问及中国现在是不是还有很多隐士时,比尔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现在隐士越来越多,在终南山虽然不能说是人山人海,但确实很多,比过去 多了好几倍。当年他去终南山的时候可能有500人左右,现在大约有2000人了,因为终南山是八百里秦川,很宽很大,虽然有2000隐士,但并不显得拥 挤。每个隐士住的距离还是跟以前差不多,差不多要走50多分钟的路程。隐士不要离得太近,因为他们每天要去拿木材,寻找野果、药材等生活资料,如果太近木 材就没有了。为什么现在隐士越来越多呢?比尔说,他听说现在社会改变了,有人会用一个说法,觉得自己好像住在一个笼子里。以前的人当隐士是因为他们要修 行,现在很多人是逃避,社会压力太大,他们要找到一个出口,他们就去山里面,这样的人去山里不会住很久,大概过不了一个冬天。所以终南山有2000个真的 隐士,还可能有2000个不是真的隐士,是为了逃避现实的,可能住上两三个月或五六个月就又离开了。真的隐士也有一个增长的趋势,有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以当 隐士的方法来寻求内心的安宁。

  当导游,为更多人介绍中国文化

  比尔除了写作、修行,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做导游。他从2001年开始,每年差不多两次,在4月和10月带美国的旅行者来到中国。这些旅行者都 是通过口口相传找到比尔的。比尔说,自己不想做太多这类工作。导游一方面是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的出行解决费用问题。

  找比尔带其旅行的人群里有的是作家,有的是艺术家,都是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并且有钱,所以他们会享受这种旅行,有时候是中国有味道的艺术品 吸引了他们。在他的游客中,有他的出版商,他们都出版过比尔的书,一个是出版他佛教的书,另外一个出版他翻译的诗,他们每年只出版18本书,都是美国最有 名的诗人的作品。他们会出版比尔的诗歌。虽然书做得很好,但是读者不多。

  最难忘的一次是去年10月份,比尔带着一批美国游客到香格里拉去爬山,他们是比尔带过的最快乐的人,都是60岁上下的中老年男人,其中还有一个 是著名的登山爱好者。这些人都很喜欢爬高山,到达中国的香格里拉,面对那些险峻的山峰,有些山路非常危险,美国登山爱好者也被吓了一跳,但是他们的快乐一 点也没有减少。比尔每天跟他们在一起非常快乐。

  他的读者在中国

  比尔·波特的日常生活其实很简单,他现在居住在美国西雅图附近名为唐森港的小镇,小镇在海边,人口不过8000余人。他每年十个月在家,两个月 在中国旅游。不出外当导游的时候,比尔每天差不多六七点起床,打坐45分钟,然后喝茶,通常早上要喝红茶,然后开始工作。他的工作就是翻译,或是写书。到 差不多12点,上网看海潮是多高,差不多可以走路的时候,就去海边散步40分钟,然后回家洗澡睡午觉。午睡后起床吃点午饭,下午喝乌龙茶,有时候喝绿茶, 有时候是蒙顶山甘露。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去买晚餐,晚餐后看电视,他喜欢看棒球或电影。不出去旅行的时候,比尔喜欢按部就班的生活,不喜欢被打扰。他和太 太可能一年之内最多出去吃一次饭,两个人都喜欢留在家里。

  比尔说自己会做饭,太太不愿意吃他做的,就只好享受太太的服务了,哈哈。因为太太不仅喜欢做菜,还喜欢自己种菜,所以他乐得把这方面的乐趣让给她,让她尽情享受这其中的快乐。

  问及比尔目前的工作时他说,刚把《楞伽经》翻译完成,在美国出版。还有一本名叫《梅花喜神谱》的书,他把梅花从还没开花到落花,每一幅画配一首诗,这个也是在美国刚刚出版的。他说自己的书在美国卖得不好,但是在中国卖得很好,他的读者其实在中国。

  以后北京读书人出版公司也要出版他关于丝绸之旅的书,书中有很多照片,大概10月份能出版。还有一本书是关于少数民族的旅行,叫彩云之南,已经 写好了,他想大家应该会喜欢这本书。比尔今年有个计划,是一个人的旅游,从曲阜孔庙开始,寻访20个已经去世人物的故地,此行是他自费的,有媒体说要给他 费用,可是他们要配一个人与他同去,但那样的话就会与他的初衷相背离,他需要自己单独出行的经验,他说大概需要30天的时间。

  家道中落让比尔看破红尘

  比尔坦言家里曾经很有钱,父亲有52个宾馆,是美国第二大的宾馆连锁企业。

  可是在他12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父母有各自的律师,然后法官无法确定怎么把旅馆分开,因为在美国应该是一人一半,可是父亲不想给母亲钱,所以法官必须找另外一个人来代管所有的宾馆,父亲不能亲自管理,最终导致破产了。

  比尔说,其实从那个时候开始自己反倒轻松了,因为他一直比较惧怕继承家业,父亲曾经想让他去瑞士学习酒店管理,破产后他非常高兴他再也不用去 了。比尔说,从小他就发现有钱人是假的,都戴着面具,不是真正的人,真正的人只有家里的佣人。从那个时候比尔开始看破红尘,他觉得有钱不一定是好事情。

  比尔的母亲是美国最开始一批6个人之一的航空小姐,那个时候要当航空小姐必须先当护士。那是上世纪30年代,还没有雷达,飞机有时候会降落在公 路或是田野里,迫降常常会让乘客受伤,都是冒险的人才会坐飞机。母亲做了空姐,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开始她找别人来照顾孩子,后来她就把孩子放在了寄宿学 校。

  因为父母很忙,比尔周末一般会去姑妈家和祖母家,因此和姑妈与祖母的感情很深,她们都是乡下人,在一个农场长大,主要是种棉花。父亲19岁时曾 伙同一些本地人一起干过抢银行的事,抢过很多银行,最后他的同伙被打死,父亲被判刑坐牢。他的母亲和两个妹妹把农场卖掉,举家搬到父亲坐牢的密歇根,为的 是可以常常去看他。父亲出狱后用卖掉农场的一部分钱来做生意,结果做成功了,慢慢地就拥有了52家宾馆,变成很有钱的人。可是……最后还是失去了所有的 钱。父亲的经历让比尔对金钱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或许也是他喜欢钻进深山与隐士为伴的一个原因吧。

  可能上辈子是个中国人

  比尔曾经说过自己上辈子可能是个中国人,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他说,自己第一年学中文,学白话文时觉得很麻烦,很辛苦,可是第二年,开始学文言文时却觉得很简单,好奇怪,所以他觉得跟中国一定有些缘分,而且不是当代的中国人。

  比尔曾经说过,陶渊明是他的理想,翻译佛经是他的道。1991年的黄河之旅对他实现理想有很大的影响。他说,中国文化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在寻 访黄河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不管是在山东、河南还是宁夏,有不一样的线将它们串联起来,我感觉每个地方的人都不一样,方言不一样,历史 上发生的事情也不一样。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华文化链条。如果你去别的国家,会发现这样的结果也许会变成不一样的文化,可是中华民族却把这些点连起来 了,汇成了一个文化,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虽然有不一样的部分,但都属于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如果你对中国散文网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给管理员反馈。管理员邮箱

散文信息

网站首页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现代中国散文研究所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41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