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网
中国散文网首页 > 散文快讯 > 正文

郭文斌:中华民族的精神吸引力

中国散文网 作者:郭文斌 发表时间:2016-01-25 我要评论(0)
字号:T|T

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二季60集于2016年1月3日在央视国际中文频道每晚黄金时间播出,再度掀起乡愁热,从节目组进行的收视调查来看,海外观众反响尤为强烈。笔者以文字统筹和撰稿的身份深度参与了节目的采拍和制作,也多方面跟踪收集播出效应,深刻感受到节目的重大影响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节目在成功实现了诸多预期价值之外,还收到不小的现实干预效果,为现代人走出迷茫感、焦虑感提供了许多新的出口。据笔者所知,有不少人进行了生活化复制和精神性借鉴。

  大家普遍认为,节目以“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为宗旨,展现了传统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乡土风物、深沉丰厚的文化积淀,梳理了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传承千百年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探索了民族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和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通过一出出宏伟、唯美、抒情、诗化的节目,人们惊叹,“乡愁”中居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生命力、和谐力、建设力,居然如此紧密地连着天地,连着先祖,连着岁月,也连着吉祥如意。它是生机、是春意、是真理在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庄稼,是四两拨千斤的“四两”,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那个“本”。

  一个家族能够传承千年,其历史跨度超过许多民族、许多国家;一个族谱能够保留千年,无论是战乱还是瘟疫,都未能让它从大地上消失;一个村落能够成为状元村、翰林村、将军村、长寿村,能够几百年来没有刑事犯罪,能够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充分证明了其文化逻辑的先进性。

  一个受过重伤的人,最重要的是恢复元气。当下社会,各种危机困扰着人们,说一千道一万,其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恢复这些隐藏在人民之中、深埋在岁月深处的原始生命力。它让我们反思,要想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就要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技术管理层面,回归到四两拨千金的文化管理层面。为此,《记住乡愁》的拍摄,价值不可估量。传统文化式微几百年,断代一百年,后果大家都看得清楚。如何恢复传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悄然兴起的经典诵读、公益论坛,包括陆续出台的许多制度性措施,都是值得肯定的方式,但如果不化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伦理方式,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许多高学历的人日子过得很糟糕,而一些大字不识的老太太,不但自己活得幸福,还可以把一个家庭管理得井然有序。可见,知识不能代替智慧,学习不能代替行动,智慧主导下的行动力才是最关键的。在《记住乡愁》第一季60集中我们看到,支持这种行动力的首先是天地敬畏、祖宗信仰、德性建设,还有像生命本身一样重要的文化传承硬件:祠堂、族谱、书院、私塾、戏园、公共建筑,以及族规家训、节日、祭礼、婚礼、葬礼、寿礼、开蒙礼、成年礼等软件。

  这些物质平台和精神链条,让人们有了一种建立在对生命清晰认识之上的道德自觉和责任自觉,以及由此产生的历史性担当和超越性生命姿态,让人们普遍有一种“学做好人”的冲动;激发爱心、培养爱力、形成爱行,增长学识、增加见识、增强胆识,成为永恒的成长主题;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儿养志、成人养德、老人养慧,成为永恒的生命历法。

  看过节目的观众一定会惊叹:

  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一种生活,是那么自足、自在、自得、自由、潇洒、浪漫、诗意、喜悦、幸福、圆满,但成本却低得只需要一片土地就足矣,甚至只需要一个好心情。这个民族,它不单单追求法律意义上的社会成就,更追求心灵意义上的生命成就,它甚至追求要在起心动念处享受生命,超越生命,完成生命能量的管理和应用,它懂得在出发地就享受生命和生活之大美,而不是一定要到远方,取得多么大的成果,甚至不惜以伤害他人为代价。一句话,这是一个懂得并善于以最低成本享受最大幸福的民族。

  从这个意义上说,记住乡愁,不但是华人之福,更是人类之福,不仅是中国梦,更是人类梦的一个模型。

  第二季对第一季既有精神性延续,又有深化和拓展。如果说第一季更多地在表现“厚德载物”,第二季则突出了“自强不息”。

  比如被称为“绝壁上的村庄”的河南郭亮村民,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流血牺牲,最终在无比险峻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出长达1250米的绝壁长廊“郭亮洞”。被外界誉为“世界最险要的十条路”之一、“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郭亮洞”,向世人讲述了一个感天动地的新时代愚公故事;接着,他们又修成远近闻名的“好汉梯”;相继,又在绝壁上建起公共观光台和高端农家乐“崖上人家”;与此同时,不少后生走出郭亮村,漂洋过海,把郭亮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带向世界。

  在新疆赛罕托海村,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壮举可谓荡气回肠,漫漫长途让17万人回到故乡后仅余7万,其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让人唏嘘。当他们终于回到根脉相连的大草原之后,对草原的热爱和保护,同样让人动容。而海南草塘村人守护祖宗海的故事,有着相似的感人力量。沉浸在具有同样精神气质的故事中,“故土”一词有了格外的温度。不禁想:这海洋何尝不是南国的草原,这草原又何尝不是北国的海洋,它们是亲兄弟。

  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见诸福建塘东村、安徽许村、广东沙溪村。

  对“自强不息”,通常的解释是“自觉努力进取,不懈怠,不停止”。而早见于《周易》中的“自强不息”则是“天行健”大前提下“君子”的理想生命状态。为此,在我看来,这个“自强不息”,正是“天行健”精神的人格化,或者说,是“天行健”气质的人间投影。由此,“自强不息”还可理解为:因为“自强”,所以“不息”。而“自强”又可以理解为因为“自”所以“强”。这个“自”,是本来、根本、本体。在中国人看来,根是源头性、整体性、自然性,体现在心态上就是通过有分别的亲爱训练和较少分别的兼爱实践,到达无分别的大爱。

  这种没有分别的大爱,充溢在第二季的节目中。

  在福建廉村,我们看到,廉洁已经成为一种生活风尚、一种生命审美。在其族谱中,有这样的规定:贪污者除名,不得埋入故土。贪污正是因为私心所致,而私心来自爱的分别,当一个人的爱扩展到没有人我分别时,贪欲就会自动脱落,既然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就没有必要把别人的东西设法归于己有了。

  在西藏吞达村,人们在耕种时要给牛系上鲜艳的布条,挂上铃铛,让田里的小动物们看到听到,然后早早离开,以免被伤着。在江西旺口村,为了保护大自然,父亲能够大义灭亲。在四川宝胜村,人们可以义无反顾地跳进充满毒气的窖里救人。在北京慈母川、潮州沙溪村、安徽里仁村、安徽许村,洋溢着一种大同世界的味道。在宁夏南长滩,一家有人去世了,全村人都要停下农活投入到丧事中,即便是抢收时节。在宁夏单家集,回汉亲如一家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云南芒景村,一位名叫女江的女性能够为抛弃她另找新欢的前夫举行体面的葬礼,这是典型的以德报怨,更让人感动的是,她现在的丈夫十分愉快地支持她完成了这个高难度生命动作。在已经习惯了以牙还牙的社会,这似乎有些不好理解,但是在女江心里,这却是她“应该做的”,在她的表述中,我们听不到多少豪言壮语,但我又分明“听到”有无数的古圣先贤,都站在她身后为之集体做注:只有以德报怨,才能从冤冤相报的仇恨之河上岸,才能让报复性生命悲剧当下终结,而只有仇恨当下终结,喜悦才能到来,否则,来自生命本体的快乐将被仇恨遮挡。想想看,当一个人把心里的仇恨清理出去,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欢畅。就是说,以德报怨,受益的首先是自己。另一方面,在以德报怨者看来,生命是一个投影,如果我们的旧记忆中没有灾难性底片,生活中的伤害是不会发生的,伤害我们的对方,事实上是我们自己的心灵投影。现在,我以德报怨,本身就是清理我的旧记忆,也就是净化灵魂,仍然是自己先受益。更为重要的是,在智者看来,事情的成败固然重要,但心灵的成败更重要,如果一件事情成功了,但心灵的高度降低了,仍然不算成功。智者永远把来到生命中的每件事情作为提高心灵质量的机会,所谓“历事炼心”。当一个人能够以德报怨时,说明他的心灵已经宽广到可以把仇恨忽略不计,也说明他的心里已经没有人我分别,而一个没有人我分别的心灵,显然已在天地频率,已经可以归根复命了。

  浙江东明村里宋濂的一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自强不息的次第。他把人分为“三品”:“三品追求富贵,二品追求功名,一品追求道德。”为此,在这个村子里上演了郑氏义门300多年15世同居3000多人同食的“自强”大戏。从中,也让我们明白,没有载物之厚德,就很难有不息之自强。自强需要生命力做保障,而生命力正是厚德之根开出的花朵。换句话说,“二品”“三品”不过是“一品”的派生物而已。正如《大学》所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可见最有效的自强,就是找到这个作为根本的“自”,它就是《大学》开篇讲的“明明德”。如何“明”这个“明德”?换句话说,如何“强”这个“自”?在我看来,有三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一是教育。《礼记》有言,“建国君民,教育为先”。在第二季,有许多村落都极其崇文重教,比如广西金圭塘村、江苏陆巷村、云南喜洲村、福建兴贤村、河南张店村、广东歇马村、福建洪坑村、湖北鱼木村。崇什么文,重什么教,究其实,都是为了“明明德”,因为只有“明明德”,才能实现“亲民”,才能“止于至善”,才能实现没有分别的大爱,这个没有分别的大爱,既是现实生活的保证,更是生命的终极意义所在。

  二是谦德。《周易》八八六十四卦,卦卦有吉有凶,只有谦卦全吉,那就是说,只有谦德能够保持永恒生机。一个人,当他谦到极处时,其德自明,其功自成。正是这种谦德,让浙江三门源村叶瓮两家情同手足、永修睦好,让云南芒景村、勐景来村人心平气和、温和处事,让广西金秀瑶寨、福建浦源村人敬爱自然、珍爱家园。在浙江三门源村,叶瓮两家有一种神圣意味的谦让,让两家人即使偶有矛盾,也能很快化解。在浙江勐景来村,人们有一个条件反射性的表达:“苏玛”,意即“对不起”,正是这个习惯性的集体无意识,让人们始终处在谦态,从而让家庭和乐邻里和睦。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在宁夏单家集,回汉两族像守护自己的眼睛似的守护着友好,其情其景,催人泪下。以上是狭义的谦德范例。广义地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一切美德都可归到谦德门下。

  三是诚信。诚信也是谦德,在此之所以单独列出来,是因为它太重要了,因为生命的意义无非在于提高生命力,而要提高生命力,则百术不如一诚。《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这一点,我们在广西罗凤村、湖北羊楼洞村、江西汪口村看到了实证。特别是广西罗凤村的无人售菜市场,如果不是媒体实地采拍,人们很难相信那是真的。它是一百多年前自发形成的。农忙时节,无暇看守菜摊的村民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写好价钱的小纸牌绑在菜筐上,再系上一个供人放钱的小竹篓,便离去做事,忙完回来,发现买菜的人竟然心领神会,拿走了菜,留下了钱,且数量刚好。之后,越来越多的村民效仿这一做法,逐渐形成了无人售菜的习俗。斗转星移,岁月更替,一百多年过去,无人售菜的习俗至今未变。让人称奇的是,一百多年来,无人售菜市场竟然没有丢过一把菜少过一分钱。“不怕人家不给钱,但是人家也不会不给钱。”这句话值得重视,因为信任,所以守信。首先是信任,其次才是守信。信任是感,守信是应。这样的诚信盛况,一定有一个强大的信仰力量在支持。

  在这个雾霾常常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季节,这样的节目,已经具有了心理干预的效果,它们就像一簇簇向岁月和大地报春的花朵,沁人心脾。无疑,这是中华大地的元气,也是中华民族的福气。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wangchun]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如果你对中国散文网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给管理员反馈。管理员邮箱

散文信息

网站首页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现代中国散文研究所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41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