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来 源:中国西部文化网 时 间:2006-03-02
编者按:
今年3月4日,是丁玲逝世20周年纪念日。在此推出此专辑,特以表达我们对丁玲的纪念!——我们永远怀念那个“五四”时期写出“莎菲”的叛逆的丁玲;也怀念那个豪爽侠义满腔热血投身革命的丁玲;更怀念那个历尽沧桑受冤30年却依然赤诚纯善的丁玲!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丁玲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即因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当时被誉之为“五四”以来女性白话小说的颠峰作品。丁玲首先是一个革命者,其次才是作家。她像鲁迅和高尔基一样,主张文学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是丁玲又不同于一般的革命作家,她的作品重视艺术性、真实性和人性的刻画。丁玲为“五四”以后的革命文学、女性解放文学树立了一座丰碑。瞿秋白当年见到丁玲时对她的评价“飞蛾扑火,非死不止。”丁玲一生历尽坎坷,无论是在群魔乱舞的魍魉世界,还是在沉冤莫白的风雪人间,她始终像一只扑火的飞蛾,向着光明振翅飞翔,至死不渝。
** 生平著作年表
** 经典作品重温
** 相关链接
亦真亦幻莎菲女士
讲《莎菲女士的日记》,新学生会像他们的师哥师姐一样,眼睛总是亮亮的,第一次看到丁玲的这张照片就再没有忘记过。恐怕永远也不会忘记了。不是记忆力的问题,而是对于一个时代的感知和把握。
那是一个我不曾经历的时代,我却从没有因为我的不曾经历而感到缺憾,相反却感到极大庆幸。而且我曾不止一次地暗想,幸亏我没有早生几十年,幸亏我没有陷入那种几乎无法挣脱的泥沼,否则我的整个人生绝不会像是今天这样一种人生。那不是一年两年,那是漫长漫长的几十年,就是一个人的整整一生。
那该是怎样一个时代和怎样一种人生呀!我的不曾经历本来会构成对于那个时代的一片巨大空白,就像我对于不曾经历的许多历史事件一样,本来只能用想象与联想去填补,然而丁玲的这张照片却一下使我的想象与联想有了依托。可以说,我对于那个时代的认知、理解与态度,从此有了一种可触可及的实在质感。
这是丁玲拍摄于晚年的一张照片,应该是1979年被平反以后拍摄的吧?无从知道。是谁拍摄的?也无从知道。只是觉得拍摄者不简单,不会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应该是一个与丁玲同时代的人,应该是像丁玲一样的历尽沧桑同时又完全了解、理解并超越了丁玲所经历的一生苦难。事情很难说,说不定真就是一个后生晚辈呢!不过,那绝不会是一个一般的后生晚辈,一定是有着大师级画家一样的眼力和大师级雕塑家一样的才华。或许这本来就是一幅画像也说不定,我却误以为是一张照片了?说不很清楚。我是在报纸上见到的,而报纸的印刷质量又不是很高。
从这张照片上,已经丝毫见不到写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时丁玲的身影了。那个年轻、个性、感情丰富又充满灵气的美女作家的影像已经完全无影无踪。我每年都要给我的大学学生讲述丁玲的这部极富代表性的作品,那已经是时隔七八十年的作品,我却一点儿也感觉不到时代的隔膜,相反却是触手可及的亲切。丁玲在七八十年前讲述的故事仿佛就环绕在我周围。每当给新一学年的新一届学生讲述《莎菲女士的日记》时,新一学期的
|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网友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