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刘德奉的日志

刘德奉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按照发布时间排序
  • 7
    明天就是正月初七,也是我的五十三岁生日。其实对于生日,我一向不在乎。甚至到了现在,还觉得有些哀伤,因为已经开始衰老,生命滑向末端。 但是,对于正月初七,却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因为这天是“人日”。是人的生日,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生日。看来我是和众人一起生的,我和人类一起过生日。每想至此
  • 2
    分享

    农村的人

    刘德奉 2015-02-23 14:15
    每到春节,农村的人真多。这是因为城里的人都回到了农村。 这使我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根在农村,城市人的根在农村。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这农业并非现代化的集团式的,仍是农村人的传统生产。城市化进程虽然很快,农村人进城的虽然很多,但直到现在,中国农村人口仍占绝大多数,所创造的财
    分类: 散文|550 次阅读|没有评论
  • 2
    有文学理论家说,真、善、美是文学艺术的审美标准。这真,不仅仅是情感要真,表达也要真。只有真才能打动人,也才能准确表达生活,也才能取得读者认可。 但是,作品中也有不真的现象。这不真有的是无意,有的是认知,但不管怎样,都会有损作品的真实性。 在《全宋文·苏轼》卷中,就有这么
    分类: 散文|770 次阅读|没有评论
  • 分享

    苏东坡论文

    刘德奉 2015-01-20 12:44
    在苏东坡的文集中,有相当部分的杂文随笔。我这里所指的杂文不是针对时事的感想,而是附之于书末文后、或者友人遗兴的短文。这里所指的随笔,也不是整齐的文章,而是读书、论文、谈书时随意留下的题词。这些杂文随笔,短小精悍,言意有味,如现今之微信,三五分钟读毕,且处处见思想,处处有确论。我曾做过一种不
    分类: 散文|927 次阅读|没有评论
  • 4
    读书人常有一种习惯,走到那里看到那里,看到那里就想到那里,如果觉得有趣就把它记录下来。记录下来的东西,有可能就是文章,有可能就是创作素材,有可能就是学问的积累。总之,观察、思考、汲取,成了读书人的习惯。 近读《全宋文·苏轼》卷,发现一种现象:东坡先生特爱抄录寺观、岩壁、里弄诗词,
  • 1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这是东坡先生《题二王书》后给中国书法历史留下的经典至论。 羲之即王羲之,晋朝书法家,其《兰亭序》被书界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献之即王献之,羲之第七子,亦善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很高地位。张
  • 2
    分享

    刘德奉 2015-01-12 14:11
    某夜,读书困了,抬头望着对面满墙图书,叹息道:“哎,何时候才能读完这些书啊!” 其实如此叹息不只一次,读书困了是一种情况,闲座书房是一种情况,新添了书来又是一种情况。 此时,我又在叹息。好在叹息之余总会找到自我解脱的办法:非要读完吗?也不尽然。我能读完吗?根本不可能。
  • 2

    司马迁创作精神时下谈

    近读《汉书·司马迁传》至其篇后赞论,汉史学家班固总结了一段特别有见地的话,这段话虽然含有引用成份,然而却体现了班固的史学精神,也是对司马迁的真实评价。其文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段话看似平淡,读来明了,却是对司马
  • 旅游,最不情愿的是跟团,因为导游会不停的催促你向终点靠近。旅游,还有一种最不情愿的是赶时间,比如我们这次来黄山,早上出发,必须在下午离开。 旅游,最好的是想怎么看就怎么看,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想待多长时间就待多长时间,想去多少次就去多少次。如我无数次的进出于西安碑林。否则,我便称之
    分类: 散文|583 次阅读|没有评论
  • 2
    分享

    黠 鼠

    刘德奉 2014-12-08 11:36
         夜读《全宋文》之《苏轼》集,中有一文,题为《黠鼠赋》,读毕甚觉有趣,便记之于下。      文中说,东坡先生夜里无事,闲座正在休息,突然听见有老鼠啃食东西的声音,他敲了敲木床,老鼠停止了啃食。隔了一会,啃食的声音再次响了起来。先生便叫书童拿灯看看,
    分类: 散文|655 次阅读|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