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刘德奉的日志

刘德奉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按照发布时间排序
  • 2
        这里所说的现代人,就是当下人,就是生活在现代化条件下的社会人。所谓生态,一方面有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还要有原始的自然的本真。     为什么提到这个话题,其实是因为我们觉得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尤其是城市的人们,压力太大,空间太小,人文关怀太少。
  • 7
    明天就是正月初七,也是我的五十三岁生日。其实对于生日,我一向不在乎。甚至到了现在,还觉得有些哀伤,因为已经开始衰老,生命滑向末端。 但是,对于正月初七,却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因为这天是“人日”。是人的生日,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生日。看来我是和众人一起生的,我和人类一起过生日。每想至此
  • 2
    分享

    农村的人

    刘德奉 2015-02-23 14:15
    每到春节,农村的人真多。这是因为城里的人都回到了农村。 这使我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根在农村,城市人的根在农村。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这农业并非现代化的集团式的,仍是农村人的传统生产。城市化进程虽然很快,农村人进城的虽然很多,但直到现在,中国农村人口仍占绝大多数,所创造的财
    分类: 散文|549 次阅读|没有评论
  •     前段时间,读了苏东坡的一则小文,便写了《苏东坡与“穷而后工”》从《“穷而后工”说开去》。前者说的是“穷而后工”中穷的问题,在生活窘迫的情况下仍奋力追求精神生活,创作大量作品,传递有益文化,可谓真正智者。后者说的是仕途窘迫,精神受到打击,却一味发些牢骚,释放心中郁结。然而
    分类: 随笔|502 次阅读|没有评论
  • 1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这一评论成为千古绝唱。     欧阳修在分析梅圣俞“穷而后工”的原因时,他说道:“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意思是说,政治上没有前途了,就把精力放到了诗歌的创作上。同时,还说要
    分类: 随笔|565 次阅读|没有评论
  • 1
    苏东坡在《书圣俞赠欧阳阀诗后》讲述了一个故事,说他小的时候,其父与梅圣俞友好,常一起从游作诗,还为他家的老人泉写过一首,并称赞他和弟弟子由聪明。而今,梅圣俞先生已经离开我们 40 年了,我南行到了合浦,见到梅圣俞先生的学生欧阳晦夫,谈及现状都说我们俩“固穷亦略相似”,难道梅圣俞称赞我“家有刍
    分类: 随笔|682 次阅读|没有评论
  • 1
         苏东坡的一生,应当是清贫的一生,这清贫不是因为多次贬谪,也不是因为无能挣钱。清贫对于苏东坡来讲,既是一种客观,又是一种主观。客观上讲,多次贬谪,妻离子散。主观上讲,文人心性,诗书济世。也可能正因为如此,苏东坡才是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才是真正的文豪,而不是靠文发家
  • 2
    有文学理论家说,真、善、美是文学艺术的审美标准。这真,不仅仅是情感要真,表达也要真。只有真才能打动人,也才能准确表达生活,也才能取得读者认可。 但是,作品中也有不真的现象。这不真有的是无意,有的是认知,但不管怎样,都会有损作品的真实性。 在《全宋文·苏轼》卷中,就有这么
    分类: 散文|769 次阅读|没有评论
  • 分享

    苏东坡论文

    刘德奉 2015-01-20 12:44
    在苏东坡的文集中,有相当部分的杂文随笔。我这里所指的杂文不是针对时事的感想,而是附之于书末文后、或者友人遗兴的短文。这里所指的随笔,也不是整齐的文章,而是读书、论文、谈书时随意留下的题词。这些杂文随笔,短小精悍,言意有味,如现今之微信,三五分钟读毕,且处处见思想,处处有确论。我曾做过一种不
    分类: 散文|926 次阅读|没有评论
  • 4
    读书人常有一种习惯,走到那里看到那里,看到那里就想到那里,如果觉得有趣就把它记录下来。记录下来的东西,有可能就是文章,有可能就是创作素材,有可能就是学问的积累。总之,观察、思考、汲取,成了读书人的习惯。 近读《全宋文·苏轼》卷,发现一种现象:东坡先生特爱抄录寺观、岩壁、里弄诗词,